60年前,中国建设银行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在新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高潮的序幕中应运而生;60年间,建行在服务我国经济建设中,走出了一条现代化大型国有银行的兴行强国之路。而今天,包括建行在内的中国银行业,正在焕发勃勃生机中实现历史性飞跃。
历史淬炼下续写新篇
建行60年的发展历程,其实是一部金融机构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真实写照。自1954年10月1日正式成立起,建行就承担起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拨款和监督的职能任务。
从当时的全国十大钢铁基地、八大重型机械城、八大油气田、五大棉纺工业基地到33条重点铁路干线;从西南“大三线”、西北核工业和航天工业基地到康藏、青藏、新藏公路……重点工程到哪里,建行的机构就跟到哪里,随处可见建行的“帐篷银行”和“马背银行”。
翻阅从“一五”到“十一五”的11个五年“档案”,建行服务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从未停歇,每一步发展都紧扣市场脉搏。自1954年到1978年的25年间,建行共经办各类基本建设投资5628亿元;从1979年至1993年的15年,经办了99%以上的国家重点项目资金;到1997年,中长期信贷业务已占全国金融机构总量的50%以上;截至今年6月末,建行基本建设贷款余额已达20435亿元,是30年前的1135倍。
在当下实体经济亟需金融“活水”之时,建行又将眼光移向小微企业,拉开了自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综合化经营的新篇章。
“今天的建行,不仅为大企业"锦上添花",更为小微企业"雪中送炭"。”建行行长张建国表示,大银行需要形成一整套服务小微企业的发展机制、运行模式、业务流程和技术手段,才能真正有的放矢。
据此,建行的“信贷工厂”模式、评分卡评价方式、“一圈一链一平台”集群服务模式等应运而生。截至2014年6月末,建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过1万亿元,授信客户24万户,累计为54万户小微企业提供信贷资金2.5万亿元。
股改上市先行军
中国银行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国有商业银行曾一度不同程度地存在资产质量差、风险管理薄弱、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重大决策:选择有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革。
建行成为中央确定的首批试点行之一,率先进行股份制改革。在这场“只许成功,不能失败”的重大改革中,建行迈出了大胆的一步。2005年10月27日,建行在四大行中先行于香港成功上市;2007年9月25日,建行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在股改大幕揭开之后,国有商业银行展示出不俗的业绩,从当年被西方媒体指称“技术上已经破产”,一跃成为国际金融危机中的“独树一帜”。这种转变也明显地体现在建行身上。仅从资产规模上看,今天的建行已经是上市前的4倍多,相当于在不到十年时间里为国家重新创建了3个新建行。
而这一蜕变过程更折射出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和跨越。据统计,上市9年来,建行对国家的贡献超过14100亿元,其中累计国家税收5530亿元,国有股份获得现金红利2551亿元,国有股份市值增长6024亿元。
建行董事长王洪章表示,“建行的利益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始终高度一致。国家强盛银行兴旺,如今的建行整体实力和全球影响力空前增强,已成为盈利、市值、存贷款和品牌价值位居全球前列的大型金融集团。”
“新常态”下的生力军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还未散去,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作为拥有37万名员工、管理16.4万亿元资产、服务数亿客户的建行来说,如何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把握机遇,实现转型目标,成为亟需面对的问题。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资产规模大不等于市场竞争力强,全球市值排名居前不等于发展潜力居前。”王洪章表示,处在60年新的发展起点上,在“新常态”经济环境形势下,必须把转方式、调结构、稳健经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经营管理的综合性、多功能、集约化水平,才能尽快迈入国际一流银行的行列。
近年来,建行快速发展投资银行、私人银行、电子银行、小微企业和消费金融等战略性新兴业务,并全面打造包括保险、基金、信托、租赁、投行、期货等在内的综合服务平台。
“优质的银行服务,不仅要笑脸相迎,更重要的是研究客户的关切和多样化需求。”张建国说,经过多年努力,建行的零售网点已经实现了从“交易核算型”向“销售服务型”的转变。与此同时,个贷中心、财富中心、理财中心等5100多个专业化经营中心纷纷建立,258家小企业“信贷工厂”已经在150个城市实行标准化、流水线运作。
善建者行,成其久远。建行用60载生生不息的拼搏精神创造了中国金融史上的“发展奇迹”。今天的建行,改革发展正向纵深推进,必将继续发挥共和国经济建设生力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