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财经网讯(记者 聂艳林) 海洋蕴含着富饶的食物资源,海产品蛋白质含量高达20%以上,是谷物的2倍多,比肉禽蛋高五成;海水养殖的亩效益是粮田的10倍,被称为“一亩海水十亩田”。来自市海洋与渔业局的总结数字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市主要海洋产业“掘金”1140亿元,其中渔业经济总产值达108亿元,水产品总产量45.3万吨,水产品产值达45亿元。
2016年水产品总产量将达125万吨
“经过多年发展与积累,我市海洋渔业得到稳步发展。在此基础之上,从今年开始,我市要加快建设蓝色粮仓,通过六大基地建设将青岛的海洋渔业推上一个更高的平台,让其成为青岛的一张闪亮的名片。”采访时,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我市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蓝色粮仓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编制了蓝色粮仓建设规划,全力打造全国一流的“六大基地”。按照计划,到2016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25万吨,比2013年增长13.1%。到2020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35万吨,比2013年增长22.2%;引进水产品新增将达300万吨。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蓝色粮仓“六大基地”正紧锣密鼓稳步推进。在建设水产良种繁育基地方面,今年上半年,我市集中培育了贝宝、明晓等年育苗能力1亿单位以上的10家水产良种繁育基地,新验收通过2家省级水产良种场,同时着手制定蓝色种业发展规划,全力打造水产良种研发基地和供应基地。按照《意见》要求,我市计划在黄岛区、即墨市等地规划建设4至5处水产良种繁育示范园区。到2016年,水产良种繁育示范园区达到400亩,良种繁育能力达到400亿尾,全市主要养殖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到2020年,水产良种繁育示范园区达到800亩,良种繁育能力达到800亿尾,全市主要养殖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
7成以上工厂化养殖将实现节能环保
水产健康养殖方面,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完成渔业标准化池塘改造2700亩,新增工厂化养殖面积1.6万平方,新发展深水网箱30个,藻类养殖7000亩。按照《意见》要求,我市将积极发展陆基工厂化养殖、深远海抗风浪网箱养殖和池塘标准化养殖,突出抓好养殖设施设备和池塘标准化升级改造,积极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和先进技术,重点发展三疣梭子蟹、对虾、鲆鲽鳎等地方优势品种,积极发展海参、鲍鱼、石斑鱼等高端品种,稳定发展藻类筏式和贝类底播养殖。到2016年,全市工厂化养殖规模达到110万平方米,采用封闭式循环养殖等节能环保模式比率达到50%以上;发展抗风浪网箱养殖示范区4处、网箱400个以上。到2020年,全市工厂化养殖规模达到200万平方米,采用封闭式循环养殖等节能环保模式比率达到70%以上;发展抗风浪网箱养殖示范区5处、网箱1000个以上;完成池塘标准化改造8万亩,建成10个千亩以上的标准化池塘养殖基地。
渔业资源养护基地建设主要在于延续增殖放流政策。据统计,今年以来已完成放流14.4亿单位,完成投放礁体近3万空方。今年起,我市将重点选择对虾、梭子蟹、牙鲆等传统品种,探索六线鱼、半滑舌鳎等地方特色品种放流。到2016年,年放流水产苗种10亿单位以上;到2020年,年放流水产苗种15亿单位以上。到2016年,海洋牧场面积达10万亩;到2020年,海洋牧场面积达15万亩。
2020年建成国际性冷链物流基地
远洋渔业生产基地建设将成为蓝色粮仓建设的“重头戏”。今年以来,我市鼓励企业在东南亚、西非等主要集中作业海域的沿岸国家和地区建立海外综合性远洋渔业基地,累计回捕水产品2万吨,实现产值2.5亿元。《意见》要求,到2016年,全市作业远洋渔船总数达100艘,总功率7万千瓦,远洋捕捞年产量超过13万吨;到2020年,全市作业远洋渔船总数达200艘,总功率20万千瓦,远洋捕捞年产量超过20万吨。
《意见》要求,我市还将规划建设水产加工出口基地和水产冷链物流基地。到2016年,发展5处年产值5亿元以上的加工基地,年出口创汇16亿美元;到2020年,发展8处年产值5亿元以上的加工基地,年出口创汇20亿美元。高水平规划建设中国北方(青岛)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2016年完成项目一期主体工程,2020年建成国际性冷链物流基地。到2020年,在基地交易的远洋渔船达1000艘,年卸鱼量达到300至500万吨,年交易额达到600亿元,形成千亿元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