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百宝箱
青岛新闻网 > 财经频道 > 解读青岛财富管理中心> 他山之石 > 正文

财富管理:新加坡的另一张名片

来源:凤凰奥运 -- 2014-02-25 18:05:05 字号:TT

  大国创造财富,小国打理财富。瑞士和新加坡,这两个分别位于东西方的美丽小国,管理着全世界近1.5万亿美元的私人财富。

  相对于瑞士,新加坡可以说是财富管理的后起之秀。这个位于东南亚的弹丸之地,如何在数年内迅速吸引全球的财富管理顶尖机构,聚集大量亚洲乃至欧美私人财富?

  总理助阵招商

  实际上,早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了扭转经济发展过重倚靠电子制造业的格局,新加坡政府制定了新的国家产业发展计划,目标是将新加坡变为重要的亚洲金融中心,成为基金业、私人银行业和投资银行业的聚集地。

  此间,现任新加坡总理,时任副总理兼金管局主席的李显龙曾亲自出马积极对外宣传“新加坡作为私人银行中心”的概念。李显龙还力主成立了一个由银行家、咨询顾问和政府官员组成的银行业发展咨询委员会,就构建私人银行中心、如何进行高效透明的监管积极研讨。

  转型看来颇有成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下简称“金管局”)的数据表明,从2000年至2006年,新加坡管理的全世界私人银行资产从9600亿元人民币增至1.6万亿元人民币,管理的资产总额从1.4万亿元人民币增至3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亚洲私人银行资产最集中的国家。

  “目前,全世界主要的私人银行机构都在新加坡设立了亚太区总部或者区域总部,国际性资产管理公司有300多家。”新加坡金管局副董事局长王宗智表示,“政府将会持续推动信托公司、税务改革、法律咨询和投资顾问在内的各个环节的优化发展,致力打造新加坡成为全球财富管理中心。”

  “三大法宝”吸引国际资金

  面积仅有600平方公里的新加坡,如何吸引全球富豪和私人银行家的青睐呢?加强账户的保密程度,修改信托法律,允许富豪购买有限的土地并定居在此,是新加坡私人银行“招商”的“三大法宝”。

  在加强账户的保密程度方面,新加坡采取了比瑞士更严厉的法律制度。2001年,新加坡修改银行客户保密制度的相关法律规定。根据修改后的法律,违法者可能面临7.6万美元以上的罚款,或最多3年监禁,甚至两项处罚合并执行。而在瑞士,对相当行为的惩戒为6个月监禁或大约3.8万美元罚款。

  2004年12月,新加坡实施了新的《信托法》,允许在新加坡进行信托投资的外国人可以不受“法定继承权比例”的限定———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对超出继承权比例获得的财产,政府或课以重税,或直接收缴国家。新加坡金管局的数据显示,该项政策实施后,在新加坡进行信托投资的资产2004年增至近500亿美元,而2002年时,这一数字还不到250亿美元。

  根据相关法规,资产额不低于1220万美元的外国人,如果在新加坡金融机构存入310万美元,就能申请新加坡居民身份。这些外国人还能使用这310万美元中的120万美元,在新加坡圣淘沙岛受政府支持的一个度假村住宅项目中购买房产。新居民能享受新加坡大约20%的所得税税率。

  近年来,一些传统的“避税天堂”(如瑞士和卢森堡)采取了诸如征收“账户预扣税”的新纳税制度,影响了很多超级客户的投资理财计划,而新加坡却乘机崛起。很多欧美富豪开始把新加坡当做规避税收的最佳国家。

  尽管欧美客户络绎不绝,但他们带来的资产并非新加坡私人银行资金管理的主要部分。“欧美资金仅占10%左右,其他的都是来自东南亚各国、印度和中东地区。”麦肯锡全球副董事王颐说。

  “新加坡有着良好和稳固的金融基础及体系,国际化的金融交易平台,高效透明的监管,优良的医疗设施,都是推动新加坡成为很多私人银行客户的首选财富管理中心的原因。”新加坡金管局局长王瑞杰说。

  区域竞争策略

  新加坡作为“亚洲财富管理中心”最大的竞争对手是中国香港。“我们在亚洲有两个私人银行总部,一个设在新加坡,面向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市场;一个设在中国香港,面向中国等北亚地区的国家,不过新加坡更偏重于财富管理,而香港则更侧重于IPO(首次公开发行)业务和投资。”瑞士信贷私人银行亚洲区董事总经理迪迪尔对记者说。

  但迪迪尔同时说,新加坡是瑞士信贷集团仅次于瑞士的第二大私人银行业务中心。而苏格兰皇家银行私人银行全球主管此前也表示,如果亚洲私人银行的业务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增长迅速,“不排除将全球的私人银行中心从瑞士迁移到新加坡。”

  由于私人银行业务的激增,缺乏有经验的私人银行家成为限制该行业高速发展的障碍。为此,由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资公司和淡马锡公司共同出资设立财富管理学院,专门培养新一代的私人银行家。但与每年500名左右私人银行家的需求相比,他们成长的速度要慢很多。“一名基础的客户经理需要一年半的学习和实习才能初步成为一名合格的私人银行家。”财富管理学院执行总裁黄安妮说。

青岛新闻网声明:凡注明“来源:青岛新闻网”或“来源:青岛新闻网财经”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青岛新闻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青岛新闻网赞同其观点。
更多
-

-

图说财经青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