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上世纪80年代末的即墨路小商品市场,不少市民脑海中是户外大棚、人多拥挤的印象,可对于46岁的郑海平来说,这里是她人生转折的福地,也是搏战商海的起步之所。作为青岛最早一批“淘金者”,郑海平从皮鞋做到餐饮,更是最早一批选择在云霄路开海鲜饭店的人。从小摊到大店,郑海平与这个城市一起经历了商业从起步到繁盛的岁月。
摆起小摊,啃火烧去进货
1988年年底,两人在即墨路相中了一个摊位,当时的即墨路还是户外大棚,每到周末人山人海,就像是摆在中山路上的李村大集。由于郑海平做过皮鞋,两人也将首个项目放在了零售和批发皮鞋上。
起初他们跟着朋友到广州进货,为了省钱,他们购买了低价硬座票,从青岛到广州要二十多个小时,买不到坐票两人就在座位底下休息。进货之前背着硬面火烧,带着点咸菜,一路应付三餐。 “到了广州以后我们俩入住旅馆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咸菜掏出来,用风扇吹吹,这样不容易坏,回来以后还能再吃。 ”
来回跑了四五趟,门路渐渐摸清了,两人在即墨路的摊也越干越大。当时郑海平每天9时出摊,从邻居家把七八箱皮鞋推到摊位上,之后一双双摆在架子上,来了顾客忙着招呼,没有顾客也不能懈怠,防止小偷趁机偷鞋,“紧张”的情绪一直持续到下午5时。收摊后她再把鞋一双双摆进鞋盒,放到车子上推回邻居家。这样的日子风雨无阻,遇到大冷天,原本穿38码鞋的她套上41码的军靴,里面穿上两双袜子,上身羽绒服外再套着军大衣,“就像爱斯基摩人”一样。
1993年郑海平怀孕即将临盆,上午10时她还在摆地摊,11时有了反应,她立即跑到医院,半个小时后儿子顺利降生。
没进工厂,成卖衬衫“冠军”
1988年郑海平和母亲都在一家皮鞋厂工作,当时只有19岁的她在师傅眼中是个不折不扣的皮孩子,爱听歌,好动,不愿意干活,效率太低……后来皮鞋厂要合并,都以为郑海平要接替母亲继续干下去,可谁知合并以后年龄较小的她反而被“劝退”了。 “这在当时是件大事,很丢人,妈妈在厂里都没法干活了,我当时也很后悔,一开始觉得在工厂干虽然没太大意思,但总还是有收入,结果被劝退,一下子就蒙了。”为了躲避父亲的责骂,郑海平躲到王哥庄的外婆家,一躲就是半个月。
在朋友的介绍下,郑海平在中山路的一家小店里卖衬衫,在销售过程中,郑海平十分享受与人交流的感觉,她说自己的推销潜质被开发了出来。当时的衣服并非追求个性,而是大家都一样,“穿同款衬衫就会觉得很洋气。 ”凭借自己的口才,郑某上班不久就卖出了第一件衬衣,挣到27元,对于当时月工资只有40多元的她来说,“感觉距离成为万元户并不远了。 ”
郑海平每月的销售量都排第一,由于业绩突出,老板还给他送了“大奖”:工资从40元涨到180元,还管一顿中午饭。在站柜台期间,郑海平与丈夫结缘,自己做老板的念头在这对夫妇心中萌生。
投身餐饮,成云霄路“元老”
这种奔波忙碌的日子一直持续了10年,郑海平和丈夫也渐渐从小摊主变成小老板,郑海平更是从广州买了一件带毛皮衣,中山路街头一穿,回头率不亚于现在的美女超短裙。
1998年即墨路小商品市场进行改造,拆掉大棚,所有摊点要入室,当时郑海平有种预感,室内销售肯定不及室外,还没来得及决定是否继续干,“断鞋事件”让郑海平走上风口浪尖。那时她从广州进了一批新货,南方地区温度高,所以厂家制作的鞋底较硬,可这些鞋到了北方,冬天难以“生存”,不少顾客带着断裂的鞋底找郑海平更换。这次事件让她损失惨重,她也就此放弃了皮鞋行业,在弟弟的介绍下,准备投身餐饮。
一次无意间经过云霄路时,郑海平被其中一家店面吸引:落地窗,面积大,价格低,“第一眼就看中了,立即付钱买了下来。 ”这里也就是现在郑海平的海鲜鱼码头饭店。
饭店很快开业,可在当时云霄路还十分荒凉,鲜有人光顾,而郑海平也许是做惯了老板,饭店慢慢有了人气,郑海平也决定用海鲜打出自己的名声。为了确保海鲜质量,郑海平和饭店伙计经常跑到澳门路进货。“当时那里还是个船厂,船厂附近停靠了很多小船,每天销售各种新鲜的海鲜。”慢慢的,饭店有了回头客。
和客源一起增长的,还有云霄路的人气,其他海鲜店也都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现在云霄路已经有上百家饭店了,我们应该算是‘元老’了。”
即墨路小摊“摆”出不少大老板
奔波闯荡了20多年,郑海平说自己现在有些“闯不动”了,这几年面积小、易复制,连锁型饭店越来越多,新的餐饮形式让郑海平这名前辈“自叹不如”,“我们还在守家底子,人家在不停地开拓市场。 ”不过与多年前不服输的性格相比,她说现在的自己更加“随遇而安”。“之所以能坚持这么久,和当初在即墨路摆摊有关,你知道吗?那时候好多一起摆摊的现在都做了餐饮,香港97、俊龙饭店、怡情楼……这些店的老板都是从那出来的。 ”
现在郑海平在极地海洋世界周边买了一个店铺,她希望能在那里开一家饭店。“我一直梦想能有家海边的店,不需要太嘈杂,适合朋友们聊天聚会,同样也能在店里品尝到特别的菜品。”(记者 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