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4月9日凌晨消息,路透社周一文章指出,中国各银行正在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向“影子银行系统”注入大量不必要的资产,强化了市场对银行资产负债表只是反映了中国金融系统中所存在的实际信贷风险中极小一部分的担忧。
中国银行业近期公布的财报更进一步加重了这一担忧。虽然中国经济在2012年经历了13年以来最缓慢的增长,银行系统内官方的不良贷款率实际上是下降了,也再次引发了业界对这些数据可靠性的讨论。
但是关键的问题不再是银行到底有多大风险,而是有多少高风险的资产被转移到了主要包括信托公司、券商和保险公司等监管不是那么严格的影子银行系统中。由于没有影子银行板块中信贷质量的足够数据,整体金融系统的风险并不明确。
分析人士和行业高管指出,信托公司和券商通常不会直接购买很多坏账,但是它们正在成为信贷的一个重要来源,使得银行可以为高风险借款人在无法以内部现金流偿付到期债务时,安排资产负债表以外的再融资。如果没有这些金融机构的存在,中国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规模将会高很多——虽然没人能够确定到底会有多高。
根据中国信托行业协会的数据,信托资产在2012年有55%的增长,达到了7.5万亿人民币(1.21万亿美元),由银行提供给券商的信托资产规模增长了超过5倍,至1.61万亿人民币。评级机构惠誉国际的中国银行业分析师朱夏莲在一份报告中指出,“通过这些渠道把责任摆脱出去的做法对不良贷款的数字绝对有影响。”
信托公司可以通过出售财富管理产品来获得资金,再使用这些资金购买银行不希望出现在自己资产负债表上的贷款。这类财富管理产品随后通过银行的分支机构作为传统银行存款的高收益替代选择来进行营销。朱夏莲女士在报告中强调,“这些银行贷款并没有得到借款人的偿付,它们其实是由财富管理产品的投资者来偿还的。所以,我们实际上不可能知道真实的企业债务偿还率是多少。”
2010年和2011年间,分析师开始提及向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提供的大量贷款所存在的风险,主要是那些在2008年到2010年期间规模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所发出的大量资金将会在2012年到期。但是市场担心的大规模违约潮并没有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银行和信托公司以及券商合作,向借款人提供了新鲜的资金为这些债务做了再融资。
有行业高级管理人员表示,至少一半的信托公司资产和80%左右的券商信托基金和这种所谓的“通道业务”有关系。在这种交易模式中,信托公司和券商与银行合作,被动成为银行发出贷款的蓄水池,银行受到贷款配额,资本充足率要求以及存贷款比率等等的限制而不能把这些贷款继续保留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上。
信托公司从银行方面购买的贷款,加上企业债和货币市场工具等其他资产成为了财富管理产品的担保品。如果这些贷款的借款人最终违约,不是出售它们的信托公司,而是财富管理产品的投资者最终将承担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银行转移到资产负债表以外的贷款都是高风险的。事实上,根据标准普尔的估算,“超过一半的中国影子银行信贷相比银行贷款有更好的风险水平”。但是标准普尔也警告说,银行急于脱手更高风险的,发放给地方政府以及地产开发商的贷款,以便满足行业监管机构的要求,限制它们在这些板块的风险敞口。
中国银行监管机构曾指出,整个银行系统的坏账比例在2012年年底的时候是0.95%,相比更早一年同期下降了0.05%。但是这个数字仅仅涵盖了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贷款,大量的贷款实际都在监管之外。
标准普尔在报告中指出,中国影子银行业的流通信贷规模截止2012年年底应该是3.7万亿美元,相当于银行资产负债表上贷款规模的34%,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