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正文

金融直播间 | 买低风险的银行理财,亏钱了咋办?

2022-04-01 08:13 来源:青岛财富圈
分享到:

为什么理财产品不再保本了?

理财产品净值出现回撤,会不会造成实际亏损?

资管新规后,我们理财投资应该注意什么?

3月31日下午15:00,青岛新闻网《金融直播间》邀请到了光大银行青岛分行私行理财经理颜文丹,与大家一同探讨大量理财纷纷破净如何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

以下为文字实录:

问:

直播间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青岛金融大讲堂》。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光大银行青岛分行私行理财经理颜文丹作客直播间,与大家一同探讨在资管新规大背景下,投资者如何看待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波动,又该怎样应对市场的变化。

各位观众朋友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光大银行的私行理财经理颜文丹,非常荣幸能够和大家进行这次的财经交流。今天主要是想跟大家浅谈一下银行理财产品纷纷跌破净值,我们如何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

问:

颜经理您好。您今天带来的这个探讨话题确实是很及时。因为我自己本身也是购买了银行理财,注常也比较关注收益情况,那近期呢,在和身边的亲朋好友讨论时,也发现了产品的净值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很多人也就此产生了一些疑问,我要不要回撤我的资金,要不要继续选择银行理财产品。

是的,这其实是整体面上的普遍情况。从3月份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了大面积的净值回撤,根据中国理财网的数据显示,截止到3月17号,累计净值低于面值的理财产品已经达到2000多只。这种情况下,让习惯于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稳定的投资者们感觉有些不踏实,我在工作中也会听到很多客户问我:这样下去不会亏吧?我可是冲着稳健才买的银行理财产品。那么,为何会出现净值回撤,净值回撤又会不会造成实际的亏损呢?

问:

财富资产是我们最关心的话题之一,而当理财收益出现波动时,投资者的情绪也不可避免地随之起伏。那颜经理能否给我们具体解读一下这波净值波动背后的信号呢?

好的。首先我们先说一下产品的净值波动,在理财产品不成熟初期,不少金融机构为了增加客户粘性,以及为了维护自身品牌的角度出发,往往在产品亏损或者达不到收益时,也会按照预期收益率给客户兑付,这样的方式可能导致部分产品产生的风险在金融体系内累计。当市场收益率整体上行的时候,预期收益率只能锁定固定收益,多余的收益成了资产管理机构的收入。而市场利率下行时,如果还是以预期收益率向投资者兑付。将迫使机构配置更高的资产风险,增加了产品的波动和风险。所以,这个时候在监管部门的引导下,理财产品开启了净值化转型的时代。也就是我们说的发布了资管新规。

问:

说到资管新规,我们知道2022年1月1日,资管新规正式实施,并推出了29条新规定,主要思路就是统一监管标准、防控金融风险、有序规范创新。其中的具体内容您能够帮我们解读一下呢?

资管新规原文非常的长,但是总结归纳就是三点:去杠杆、破刚兑、净值化。

首先我们说一下杠杆,在资本市场流传着一个段子,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于是,配资方说,我给你3个亿你拿去做投资。于是,第二天阿基米德净亏两个亿。这虽然只是一个段子,但是从侧面也反映出杠杆一方面能够成为点石成金的工具,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是成倍的增加了风险。因为杠杆其实就相当于有息的负债,当经济向好我们房价稳定增长,政府财政收入稳定,A股持续向好,那这些通过杠杆的操作都可以成为有利的工具,但是反之呢?可能被撬的就是你的资产而不是地球了。

说完杠杆,接下来我们说破刚兑。所谓的破刚兑其实就是打破刚性兑付,也就是我刚才说的,大家潜意识里还会觉得即便产品出现了亏损那也一定会有人帮我去兜底,那这个兜底的人是谁呢?很多人可能会觉着是银行,但是银行并不是一个慈善机构,他也是要盈利的,所以其实真正帮我们兜底的是那些源源不断新募集来的资金。长期以此,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资金池,这个资金池其实就相当于一个大杂烩,在这个池子当中,可能会去投资各种各样的产品,即便一个产品出现了亏损,我可以用另外一个产品的盈利去进行填补。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良资产只会越来越多,窟窿就会越来越大,从而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所以,打破刚性兑付,对于投资者来说是一种保护,对于银行来说也大大降低了系统性风险。

接下来就是净值化,所谓净值化其实就是客户投资收益的市场化。简单来说就是更加公开化、透明化。理财产品转型净值化,是指投资者的收益实际上有多少就是多少,没有固定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可能获得更高的回报率,有可能更低的回报率,但也有可能亏损。这些大概就是资管新规的主要内容。

问:

感谢您的解读!在这里,我要替大家提出一个疑问:是不是资管新规发布之后理财产品就一定是亏损或者下跌的呢?

其实不是,发生这种情况其实也是有原因的,主要原因主要有四点:第一,债券的投资收益率在下降。2021年末,银行理财中债券资产占比为68.39%,近期国内降息频率较高以及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转向导致债券投资的收益都不理想。经过一个月的震荡调整,债市目前收益率还是处于低位,不管是绝对收益还是相对利差等,都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第二是权益市场波动太大,2021年末,银行理财产品中权益资产规模1.02万亿,占比3.27%,其中:固收类产品、混合类产品、权益类产品、FOF等都有权益资产的配置。测算了一下,固定收益类资产权益占比0-3%;混合类中权益资产占比12%-37%之间。今年年初以来,受地缘政治等多因素的影响,股市持续大跌,理财产品中配置的权益类资产的收益率也随之下降。从目前看来,债券市场收益的下跌应该能在短期内有所缓解,债券市场的收益已经呈现上涨的趋势,但是目前股市下跌仍比较明显,难以预计股市未来行情,因而主要投资于债券等固定收益的产品收益预计近期能有所改善,但投资于股票等收益的等权益类资产的混合磊、权益产品的收益何时改善取决于股市何时反弹。

第三点是估值方法,由原来的成本法切换到市值法。那么有何区别呢?摊余成本法是指投资者买入的理财产品是与机构商定收益在理财产品存续期内每日平摊,收益固定,但是这种估值不能客观反映底层资产市场波动风险,往往偏离公允价值。而理财产品市值法估值,理财产品投资的底层资产估值将随着市场波动,因此理财产品净值每日波动增大。由此可见,成本法和市值法两者的区别在于:如果按照成本法进行估值,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无论升还是跌,产品净值都是不收影响的,也就是我们所看见的收益率不会有波动,收益率相对固定。而以市值法来计算的话,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在波动的过程中理财产品的净值也随之波动上下涨跌。相比之下,市值法更能准确反映理财产品的市场价值。根据资管新规的要求,是要打破刚性兑付,让银行理财真正向净值化转型,回归资管业务“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本源。滥用摊余成本法估值有悖于资管新规中鼓励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原则。

所以,改变了估值方法之后,一是对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波动性有所加大,二是此前惯用摊余成本法估值理财产品短期受冲击最大,三是为了减少理财产品收益率波动和避免客户流失,银行将调整底层资产投资配置,综合考虑资产的风险和流动性。这是我们说的第三个原因,估值方法的改变。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结构方面的改变,2021年末非标资产占比仅有8.4%,较上半年压降了4.6%,而且大行理财公司的非标占比只有6%左右,非标资产包括信贷资产、信托贷款、承兑汇票等等,这种资产只能用成本法来核算,所以当估值方法改变后,银行理财只能在资产端的配置中减少非标资产的配置。非标类资产作为收益率相对较高的资产,占比下降后,收益稳定器的功效也是在下降的。

问:

那么,在上述您所描述的背景之下,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来说要如何选择理财产品呢?

首先就要重新思考投资比例和投资方向,如果您属于极端风险厌恶类型,目前市场上存下的保本产品只有单一银行总额50万以下的存款、国家信用担保的国债、保险公司保本保息的年金险和增额终身寿产品这几类了。如果不能接受本金亏损的可能,可以从这些资产中进行配置,但这些产品收益水平相对不高,并且未来可能还会进一步下降。如果您不满足于存款产品的低利率,依然想在这个动荡的市场内寻求一点回报,那也是完全可以的。虽然理财产品净值化,但是银行理财的投资标的是有明确的投资范围,一般是以风险等级较低的资产为主,投资的产品本身具有收益的浮动性,但资产本身的风险等级属性不会变,所以我们如何选择净值型理财产品,首先要看底层标的,是纯债的还是带有部分权益的,带有权益那么权益部分占比是多少;再看一下投资期限,这样可以掌握资金的流动性;最后看看历史净值波动率以及回撤大小,来判断一下是否符合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就像国家前段时间试点发行的养老理财,全国四家比较有实力的银行可以发售,我们青岛也作为试点城市之一,这个产品采用的就是稳健的资产配置策略,发挥银行多资产、多策略优势进行投资组合,投资于债券、股票、量化、中性策略类资产,通过中长期的策略安排,帮助投资者获取更好的投资回报。这个产品预期收益率在5.8%-8%,封闭期五年,风险评级为二星级较低风险,非常适合稳健型及以上的投资者。

问:

通过数据来看,近年来银行理财投资者数量正在迅速增长。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1年)》显示,截至2021年底,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注:仅统计2018年10月1日之后发行的理财产品,其中每月数据均为月末时点的数据。投资者数量为各类别下的投资者跨机构归集并剔重之后的数量)达8130万个,创历史新高,其中个人投资者仍占绝对主力,数量占比高达99.23%。那在2000只银行理财产品破净后,投资者的心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您觉得,我们投资者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规划自己的投资理财策略呢?

市场在不断变化,浮盈浮亏则是投资的常态,风险和回报也是如影随形的。当购买的理财产品具有长期稳定盈利能力时,暂时的浮盈浮亏只是整个曲线中的一个阶段。如果投资者持有的是长期净值型理财产品,可能短期回调会带来一定的心理冲击,但产品的净值是否为正收益只有在到期时才会真实展现。目前绝大数银行理财产品主要投资方向还是债券市场,权益市场资产配置较少,就仿佛一杯水里放入蜂蜜的比例一样,对理财产品的增厚收益和回撤幅度都起到了调节作用,虽然资管新规开启了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新阶段,但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稳健经营风格和风险管控能力并不会因此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2022年春节后,债券市场经历了快速下跌。伴随着地缘政治风险的上升,局部战争的阴霾笼罩全球,全球权益市场出现连续下跌,很多产品的净值出现了波动。但市场阶段回调不影响长期投资逻辑的配置价值。我们投资者不必纠结于短期净值的波动,不妨将投资视野放宽放远,借助具备专业投研能力的理财产品,捕捉市场的好机遇。

问:

感谢颜经理的精彩解读。在理财产品净值跌破的情况下,很多投资者出现了心理上的变化,再次面对银行理财时不免产生了一些动摇。其实,投资者不必过于恐慌,固收类、现金管理类银行理财产品总体上仍适合低风险投资者。作为资管市场多年的“主力军”,银行理财产品总体稳健、准入门槛较低、依然存在吸引力。

同时,近年来一些大中型银行背景的理财公司也在不断增强自身投研能力,或与外部专业投顾合作,由于主打中低风险理财产品,加之以固定收益类产品为主,资产标的安全性更高,其产品收益的波动性总体可控。

是的,投资者也可通过均衡配置在风险和收益之间重新寻找理想结合点。对于部分偏重收益率的投资者而言,银行理财未必是唯一的选择。此时,投资者进行多资产、多策略、多元化的配置就变得更有必要。建议投资者可在专业机构的协助下,找到既适合自己,又能获得一定收益的理财规划,更合理地进行资产配置。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