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十四五”:宜居宜业走在前经略海洋当排头
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青岛市“十四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规划》《青岛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青岛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城镇新增就业175万人
率先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功能高地,打造民生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样板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讯市政府新闻办28日下午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青岛市“十四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项目,明确到2025年,聚力民生保障和人才发展,着力提升高质量就业创业城市发展品质,率先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引领人才协同开放和制度创新改革,建设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功能高地,打造民生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样板。
《规划》中明确了“十四五”时期,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将重点围绕八方面开展——
在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方面,通过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促进多渠道灵活就业、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建设高标准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健全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体系等6项重点任务,力争“十四五”时期实现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在全面推进创业城市建设方面,通过统筹推进创业城市建设、构建创业资源集聚平台、打造优质高效创业服务生态等3项重点任务,构建起全国领先的创业政策体系、平台体系、服务体系,实现政策性扶持创业15万人,城市创业活跃度显著提升。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方面,《规划》提出,通过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健全社会保障待遇调整机制、提升社会保障经办管理服务、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等5项重点任务,使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待遇水平稳步提高、法定人群全覆盖,各项保险参保人数稳步增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6%。
构建具有一流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生态方面,通过加快促进人才集聚、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营造一流人才服务环境等5项重点任务,力争实现人才发展与城市战略及产业布局同步推进、深度融合,人才发展生态更加优越,人才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青才实训营”校企对接活动带领广大学子了解青岛重点产业项目。
深化企事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面,通过加强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和指导,规范国有企业工资分配秩序,完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等3项重点任务,实现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更加健全,并基本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通过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体制机制、提升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加强农民工服务保障等4项重点任务,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劳动关系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体制机制,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有效提升,根治欠薪成果更加巩固,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
提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能力和质量方面,通过持续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全方位构建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着力加强系统行风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等4项重点任务,提升人社服务标准化、数字化、专业化水平,让人民群众享有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便捷性显著增强,推动建立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居民服务“一卡通”新格局,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955万人。
推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开放协同发展方面,明确了打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对外开放新高地、促进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新优势、系统性推进综合改革、加强表彰奖励工作等4项重点任务,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开放、协同和创新发展。
此外,为确保规划纲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统一,《规划》中还明确提出将开展促进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行动、创业城市建设行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人才集聚行动、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能力提升行动、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行动、促进开放协同发展行动等七大专项行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要开展包括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融合发展机制、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计划、创业总部、青岛创投学院等多个重点项目。(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任晓萌)
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逾3万元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建设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讯市政府新闻办28日下午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青岛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立足“十四五”、展望2035,明确了青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主题主线、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根据《规划》,到2025年,青岛市农业高质高效走在全国前列,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稳定在700万亩、300万吨左右,农业科技贡献率提升到72%。乡村宜居宜业走在全省前列,村庄规划管理全覆盖,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以上,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70%。农民富裕富足走在全省前列,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9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到2035年,我市将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青岛企业研发的无人驾驶自动采摘机器人正在采摘苹果。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是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外延是实现生产设施化、服务社会化、产业融合化、生活便利化、环境绿色化、治理高效化、农民技能化、乡风文明化。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规划》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促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为目标。同时,围绕青岛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城市发展定位,《规划》提出了打造“山海共融、齐鲁田韵、青岛品质”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建设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三个定位。
《规划》突出“两个融合”。全面优化“一轴三片、四区多点”农业生态产业布局,加快构建“新市镇新村”布局,推动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和城乡融合发展。
在产业振兴上发展“六大农业”。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园区农业、数字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做大做强外向型农业,培育打造农业全产业链。
在乡村建设上突出“七个重点”。加快补齐农村基础建设短板,建设绿色低碳乡村,推动农民住房建设改造提升,健全农村卫生防疫体系,健全农村应急管理和救援体系,实施健康乡村行动,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
在创新驱动上深化“五项改革”。持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实施村集体收入倍增计划,建设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健全农业农村支持保护制度和城乡融合体制机制。
在规划落地上突出“项目化、工程化”。落实市委“项目落地年”要求,谋划了16项重点工程、65个重点项目,明确责任单位,确保规划任务落地落实。
对于关注度极高的现代种业问题,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时期,将加快发展现代种业,确保供种数量和质量“双安全”,到2025年,全市种业创新育种体系专家团队达到25个,种业研发平台达到10家,建设国家和省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5处,种畜禽和水产良种场、扩繁场达到40个。
“以前我们都是编制农业发展规划,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编制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实现了由编农业发展规划向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规划转变,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同时,《规划》实现了由推动农业“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以稳产保供为首要任务,重点强调稳定粮食和生猪产能,丰富“菜篮子”产品,保产量、保质量、保多样,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吃得营养、吃得健康。实现了由农业农村发展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建设数字乡村,持续深化农村改革,畅通城乡要素循环,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了从侧重抓发展效益向强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转变,积极探索碳达峰碳中和农业农村发展新路径,实施农村“三节三治”行动,加快建设绿色低碳乡村,让乡村成为青岛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标志、美丽青岛的底色。(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张晋)
海洋经济
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7%左右
突出以海带陆、以陆促海,形成“双核引领、湾区联动、集聚发展、区域协同”发展布局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讯 市政府新闻办28日下午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青岛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我市将着力加强海洋科技创新,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海洋经济对外开放合作,进一步强化海洋功能和特色,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力争到2025年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影响力显著提升,到2035年以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昂首挺进世界城市体系前列,为建设海洋强国、海洋强省作出更大贡献。
锚定新发展目标,深入分析青岛在国家战略中的定位和机遇,充分发挥我市海洋综合优势。《规划》将“十四五”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发展目标设定在7%左右,海洋经济规模继续走在全国、全省的前列。《规划》还明确了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现代海洋产业体系逐步完善、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增强、海洋经济开放合作再上新台阶、海洋可持续发展潜力持续提高和居民来自海洋的获得感进一步增强等六个方面的具体发展目标,提出了11项主要指标。
《规划》明晰了新发展路径,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协调发展,突出以海带陆、以陆促海,形成“双核引领、湾区联动、集聚发展、区域协同”发展布局。强化西海岸新区、蓝谷核心区的“双核”引领,促进胶州湾东岸、胶州湾西岸、胶州湾北岸、崂山湾-鳌山湾西岸等湾区联动,强化重点海洋产业园区建设、推动海洋产业集聚发展,推进胶东经济圈海洋经济一体化进程。
位于青岛古镇口的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按照“3+X”的思路,重点发展海工装备制造、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水淡化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布局海上风电、海洋能、海洋新材料等潜力产业,培育和引进企业功能性总部,建设海洋新兴产业合作发展联盟,培育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发挥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中国船舶集团海洋装备研究院、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青岛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等平台作用,建立健全“企业+研究院”前端、中端、后端对接机制,推进一批支撑作用强的重点项目建设,提高深远海开发技术研发和装备集成建造水平,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港口,加快港口资源整合,实现由目的地港向枢纽港、由物流港向贸易港“两大转型”。推进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中日韩跨境电商零售交易分拨中心、上合组织国家地方特色商品进口体验交易中心,打造沿黄流域、上合组织国家面向亚太市场的出海口。
强化海洋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依托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国际院士港等创新平台,实施海洋关键领域科技攻关,完善海洋科技成果交易转化、海洋高技术产业示范等机制。推动部、省、市共建国家深海基因库、国家深海大数据中心、国家深海标本样品馆,形成深海资源全链条服务支撑能力。支持中国海洋大学加快建设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培育海洋拔尖创新人才。
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积极参与海洋命运共同体和蓝色伙伴关系建设,搭建海洋领域国际合作交流平台,拓展海洋运输和贸易往来,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先行示范区。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推进海洋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海洋环境综合治理,提高海洋防灾减灾能力,不断优化沿海人居环境和景观。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升海洋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世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