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举国创新创业的顶层部署中,青岛蓝谷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国务院办公厅去年底批复的第三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之一,青岛蓝谷要着力打造精益创业的集聚平台,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
获批9个多月来,青岛蓝谷按照国家赋予的功能定位,努力推动双创向纵深发展,全力打造全国精益创业旗帜样板,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效:“国字号”创新平台、大学校区、研究(生)院等达到50余家,市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达到70余个,完成技术合同交易总额1.93亿元,同比增长36.88%;新增注册企业同比增长35.8%,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同比增长124%,新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较去年翻一番,“精益创业”的区域发展特色愈发凸显。
亮眼数字背后,是青岛蓝谷以共享聚资源,降低了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的成本;以专业促转化,让供需精准对接,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本土落地转化;以服务助成长,优化创新创业生态,让前来圆梦的创业者轻装上阵、加速奔跑。
以共享聚资源,降低科技创新成本
相隔近800公里,位于上海的同济大学与位于青岛蓝谷的山东大学(青岛),近日完成了一次精准对接:前者环境学院的一个科研团队,使用后者生命科学学院的全自动切向流过滤系统,顺利完成了生物分子浓缩过滤相关实验。
促成这次科研仪器跨区域、跨机构共享的,是青岛蓝谷海洋仪器共享平台。该平台将蓝谷范围内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山东大学(青岛)、国家深海基地、青岛海检集团等10余家重点院所、机构和企业的高端仪器“一网打尽”,总价值超过5亿元的400余台套仪器设备入网共享,覆盖海洋、化学、材料、机械等多个行业领域。个人或企业只需登录共享平台网站,轻点鼠标就可纵览共享仪器信息,实现在线预约,各单位保证仪器“优质不加价”,将按照成本补偿和非盈利原则收取费用。
“很多创新创业团队或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需要使用高端仪器进行测试或实验,但他们要么不知道哪里有,要么使用成本过高,而已经聚集50余家‘国字号’涉海科研平台、高等院校的青岛蓝谷,正是一片海洋仪器资源的‘富矿’。”青岛蓝谷管理局科技创新部部长刘玉龙介绍说。
这是青岛蓝谷发挥高端科研资源集聚优势、助力创新创业的一个缩影。自获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以来,青岛蓝谷专门成立蓝谷高新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常态沟通机制,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作用,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强化区域内资源统筹规划和利用,合力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各项工作。其中最为基础性、支撑性的举措,便是充分挖掘区域内高端科研设备和人力资源,打造公共科研平台体系,以资源共享降低科技创新成本,助力创新创业和精益创业。
截至目前,青岛蓝谷已依托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科研平台,打造深远海科考船队、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等公共研发平台,在技术装备、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海洋重点学科方向和关键领域基本形成全覆盖,服务能力和运行效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更大范围内,一站式、低成本、专业化的蓝谷海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也已上线,推动区域内山东大学、海检中心等重点平台内设备设施开展共享。与此同时,青岛蓝谷采用市场机制,引入社会力量,建设“蓝谷1号”海上多功能测试平台,解决海洋技术装备“海试”中梗阻。
以专业促转化,加快科技成果落地
“我们的无醛胶黏剂,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原料无任何甲醛添加,可广泛应用于家具板材。现在我们正在集成从产品配方到生产装备的自动化生产解决方案,下一步将整体输出……”在青岛蓝谷海科创业中心,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曙光谈起无醛胶黏剂的产业化前景,信心满满。国内多家企业正与科研团队进行紧锣密鼓对接,无醛胶黏剂在人造板行业实现大规模应用指日可待。
这是青岛蓝谷矢志打造创新创业生态、推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结出的又一硕果。为推动区域内海洋科研人才发挥自身优势“精益创业”,让科研队伍变成创业大军,青岛蓝谷鼓励院所通过全资控股、科技成果入股、与国有平台公司合资等路径,成立产业化平台公司,解决院所因事业单位身份在对外投资、收益分配等方面的难点问题。今年以来,青岛蓝谷共完成技术交易额1.93亿元,同比增长36.88%;其中青岛本地转化1.28亿元,占比66.32%,成果转化效率明显提升。
为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青岛蓝谷发挥政府平台作用,多措并举推进供需精准对接,拓宽成果转化渠道,构建本地转化有效模式:
一是发起成立青岛海洋科技创新创业联盟,“内联外接”国内外300余家单位,建立海洋工程装备、海洋信息化及大数据等6个专业委员会,为联盟成员链接全国资源,拓宽供需对接渠道;二是打造“一展一会一赛一营”四轮驱动的双创活动,举办全球前沿技术线上推介、蓝谷金桥系列之高创科技小贷专场融资对接会等30余场产学研精准对接活动、50余场线上线下创新创业活动;三是建设蓝谷科技创新大数据中心,对区域内海量海洋创新资源和成果的数据化、精准化系统分析,今年以来共导入科技成果、技术专家团队、高校院所等资源超过4万项,完成蓝谷辖区企业画像5176家;四是发起企业创新需求揭榜挑战赛,走访企业近200家、征集意向需求近300项,推动大企业开放产业应用场景,以及技术升级、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需求,有效推动本地转化。目前蓝谷院所已与海信、海尔、青啤、一汽解放等龙头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与青岛玉成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先进涂料及智能涂装实验室,成为青岛市五家创新应用实验室之一。
以服务助成长,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青岛蓝谷的服务专员,经常和我们沟通联系,为企业提供了全方位服务,我们有什么困难都可以找她帮忙,感觉就像自家人一样!”说这话的,是落户蓝谷的青岛睿鸿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旭东。他带领一个海归创业团队来到蓝谷,专注于研发、生产和销售环保抑尘系列产品,打造了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其本人也先后被评为青岛“未来之星”工程高端人才、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
蓝谷管理局财政金融审计部工作人员石声琮,正是杨旭东所说的企业服务专员。她不仅及时向睿鸿鑫精准推送国家、省、市密集出台的一系列暖企惠企政策措施,还针对企业特点和实际情况,主动协助企业申请各项惠企扶持政策,并为企业牵线搭桥,介绍蓝谷区域各建设项目,拓展企业在家门口的业务,多角度助力企业发展。
如今在青岛蓝谷,每个科研院所、孵化载体都有服务专员,蓝谷管理局坚持“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为各主体链接产、学、研、金、服、用等各类资源要素,以用心用力用情的营商服务,营造出一片创新创业的沃土。
今年以来,青岛蓝谷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持续完善线上线下功能互补、相辅相成的政务服务新模式。例如,与青岛市、即墨区行政审批服务局、浪潮后台积极对接线上审批人员培训、审批端口开通等工作,所有工程建设项目实现线上申报审批。今年上半年,青岛蓝谷共受理近5000项审批业务,每个证件的办理时限平均在2.5天;商事登记共完成近3000次全流程电子化业务,其中全流程电子化业务近2000次,最短1小时就可以完成一家企业的设立,进一步节约企业时间成本、效率成本。
在创新创业扶持方面,青岛蓝谷更是拿出了“真心白银”,并以最高效率进行兑现:实施创业场地房租补贴政策,及时做好房租补贴政策兑现工作,截至7月底累计兑现房租补贴200余万元;落实研发投入奖励、高企培育等科技专项资金近3000万元,惠及80余家企业;创新人才政策兑现方式,通过“非申即享”方式为15家企业兑现专家工作站等平台类扶持资金155万元;开展蓝谷产业人才政策兑现工作,累计兑现住房补贴、安家费等各项人才政策扶持资金近600万元,实现人才政策真正兑现于“才”。
青岛蓝谷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青岛蓝谷将进一步提升促改革、稳就业、强动能的带动作用,以“定目标、追过程、拿结果”为导向,以“项目落地年”为抓手,聚焦带动就业、成果转化、企业培育、资源共享等重点工作,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特色化、功能化、专业化发展,为创新创业者打造一片活力满满的生态乐土。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肖芳 通讯员 蓝小谷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