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业一定是优等生?纳税大户一定更获青睐?亩产效益评价改革会改变人们的这种认知。工业企业的好坏不再由规模等单一指标简单判定,而是以一系列指标综合评价。
作为青岛首个试点亩产效益评价改革的区市,胶州近日敲定第二版评价改革方案,利用调整完善后的评价指标体系,即将对企业展开2019年度评价。与首次评价相比,新方案更加突出胶州本地出口加工企业较多的产业特色,力求结果更加准确客观。同时,新一轮评价也将把规下企业纳入其中。
类似的筹备工作也在全市其他区市推进。不久前,莱西就亩产效益评价办法征求意见,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的评价指标以及加分办法。
“根据全省部署,亩产效益评价改革今年将在全市铺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将逐渐建立起以质量和效益为导向的工业企业分类综合评价机制。摸清家底之后,政府将依据评价结果对企业实施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政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给企业准确“画像”
首次综合评价,胶州以规上企业为试点展开,完成了对508家企业的分类。
“规上企业各方面管理均较为规范,数据相对较易获得。”胶州市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首次评价以企业单位用地税收、单位用地主营业务收入、单位能耗主营业务收入、单位污染物排放主营业务收入、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全员劳动生产率等6项指标为主,辅以相关加分、提档、否决指标。
位于胶西街道的三秀新材料项目,总投资5亿元,计划搭建新厂房生产聚氨酯弹性体TPU薄膜及膜材与基材的复合材料。项目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作为胶西街道招商引资的重要项目之一,在项目招商洽谈之初就备受青睐。
但在街道办事处召开的项目评审会上,胶西街道党工委书记杨升金却对该项目提出了不同“意见”。“三秀新材料提出征地150亩的要求,跟我们招商项目土地容积率不得低于1.0的要求有‘差距’。容积率这条是底线,只有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投入产出率,我们才能打破制约发展的‘土地瓶颈’,获得更高质量的发展。”
会后,杨升金第一时间和企业负责人刘发辉联系,双方把经济账、环境账、资源账算了个遍,并提出了“厂房一层变三层”提议。
最终该项目采用集中生产片区及三层车间的结构,只占用土地76亩,容积率由最初的0.8提高到了现在的1.57。目前该项目已经开工建设,预计10月份建设完毕。
不以规模定标准,而以“亩产”论英雄。“这种方式与传统观念不同,很多企业亟须转变观念。”
据胶州市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整个评价过程中,数据采集至关重要。统计、税务、生态环境、市场监管、应急管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相关各部门通力合作,完成2万余条涉企数据采集。
加权计算后,最终得出A类企业(优先发展类)76家、B类企业(支持发展类)305家、C类企业(提升发展类)100家、D类企业(限制发展类)25家以及参评不分类企业2家。同时,胶州全市单位用地税收、单位用地主营业务收入、人均产值、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等数据也由此确定。
对工业企业情况和数据如此全面的掌握是过去所没有的。为令这些数据更好发挥价值,胶州还搭建了亩产效益评价改革信息系统。
目前,胶州就正在将首次评价结果向企业进行一对一反馈,循序渐进让企业熟悉、适应这种新方式。
青岛将全面开展“亩产效益”评价改革
近日,在胶州试点的基础上,青岛已开始就《关于开展“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公开征求意见,提出建立全市评价指标体系,初步计划到2021年年底基本完成各区(市)评价改革工作,并建立起市、区(市)两级企业分类综合评价信息系统。
青岛发布的《关于开展“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征求内容中便明确了建立企业分类综合评价机制、实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创新企业管理和服务方式等措施。
建立企业分类综合评价机制
开展企业综合评价。以区(市)为主体,在全市启动“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建立导向清晰、指标规范、权重合理的企业综合评价体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评价以单位用地税收、单位能耗销售收入、单位污染物排放销售收入、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5项指标为主;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评价以单位用地税收为主要指标。
加强企业分档归类。区(市)按照规模以上和规模以下2个口径,依据综合评价得分,原则上将企业分为A类、B类、C类、D类。
建立数据采集机制和综合评价体系。区(市)要抓好企业填报、部门核实、企业确认等数据采集各环节工作,强化涉企数据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完善部门涉企信息交换与共享机制,加强数据核实,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完整。逐步建立全市统一的企业评价数据标准规范体系和市、区(市)两级企业分类综合评价体系。
实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
实施差别化价格政策。研究和实施用电、用水、用气等资源要素差别化价格政策,倒逼企业提升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加强对利用差别化价格政策征收费用的专项管理与审计,确保用于支持产业、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实施差别化用地政策。落实好国家、省、市有关政策,对单位资源要素产出高的企业给予重点用地保障,对产出低的限制供地。
实施差别化用能和排放政策。实施差别化的用能指标、污染物排放指标供给政策,对单位资源要素产出高的企业优先供给,对产出低的给予消减。
实施差别化产能利用政策。支持区(市)对不同类别企业实施差异化的错峰生产、有序用电、淘汰落后产能等措施。
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支持金融机构在信用评级、贷款准入、贷款授信、担保方式创新、还款方式创新、贷款利率优惠等方面与评价结果挂钩,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
创新企业管理和服务方式
设立新增项目评价标准。区(市)要分行业确定新增项目的投资强度、单位资源要素产出效益等指标,作为项目落地的重要参考条件。
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在深入推行“零增地”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审批方式改革的基础上,加快实施更大范围的投资项目承诺制,有关部门对企业投资项目联合提出标准要求,企业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承诺后,即可依法依规开展建设;项目竣工后进行验收,达到承诺要求的投入使用,未达到的不得交付并采取相应措施。
推进“标准地”改革。区(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完成区域评估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单位能耗标准、单位排放标准、亩均税收等具体指标,纳入土地出让条件。企业竞得土地后,区(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牵头负责与其签订投资建设协议、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等法律文件,按照“谁提出、谁监管”的原则,项目建成投产后,依据法定条件和既定标准予以验收。
促进资源要素市场化交易。依法依规建立健全权益类交易市场,完善交易规则,健全服务体系,降低交易成本,推进土地使用权、用能权等资源要素的市场化交易。
责任编辑/林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