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是“全面小康”宏伟目标的实现之年、“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三大攻坚战”的最后攻关之年。
被视为中国经济政策“风向标”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19年12月12日在北京闭幕。会议通稿共出现29个“稳”字,“稳”仍是今年经济工作的核心要点。
在严峻的大环境和艰巨的任务目标之下,金融业同样面临不小的考验。在这样一个特别的年份中,银行业将上演哪些“重头戏”?
1攻坚小微企融资难题
“近两年降成本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力争银行业小微企业融资综合成本再降0.5个百分点。”
记者多方采访了解到,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仍将是2020年银行业的工作重点之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更好缓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此外,会议还提出了大银行、中小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改革方向。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分析,会议中所指的“大银行服务中心下沉”主要是强调大银行要在普惠金融中继续发挥头雁作用,“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主要是要服务当地企业、服务特色产业、地区居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通过完善法人治理、提升管理能力,加强服务“三农”的能力。
“去年,在政策的支持下银行普惠金融业务取得了长足发展,且不同于传统侧重于抵押、担保、有形资产等授信审批制度,开始不断探索适合于普惠金融的授信审批制度及方法。”苏宁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高绪阳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目前,银行已经形成了较完整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方法论。“今年,普惠金融将继续迎来快速发展时期”。
银保监会框定了2020年小微目标,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锋指出,要在当前11.32万亿元余额的基础上,力争2020年全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新增2万亿元,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五家大型银行增速在20%以上,进一步扩大小微企业信贷服务覆盖面,力争再增加300万户以上;在近两年降成本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力争银行业小微企业融资综合成本再降0.5个百分点。
“不过,2020年银行业在资产质量方面仍面临一定挑战。”某大型基金公司银行首席分析师李明(化名)对《国际金融报》记者称,银行是经营风险的周期性行业,资产质量波动有其客观规律,不良率的提升将增加银行惜贷情绪。
李明指出,想要平衡好发展普惠金融及资产质量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量:一方面需做好有效客户的识别,通过历史数据积累、科技赋能等手段在信用下沉过程中控制风险;另一方面以合理的定价、合理的信用成本来经营风险,例如通过风险溢价获取、适时加大核销处置、稳定资产质量的方式保证自身名义不良率的稳定。
2多渠道补充资本金
“市场认可度高、行业排名比较靠前的中小银行将更加容易发行永续债,也更加容易发行其他资本补充工具。”
2020年中小银行的生存状态也备受关注。
2019年以来,监管层相继出台了针对银行资本补充的支持政策,以求拓宽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渠道。
据Wind数据统计,2019年共有15家商业银行发行5696亿元永续债。尤其值得关注的是,3家中小银行徽商银行、台州银行、威海市商业银行进入永续债市场,合计发行永续债146亿元。
高绪阳认为,2019年虽然资本补充方式得到一定改善,但仍局限在多数大型银行范畴内。“预计2020年,永续债的发行范围将逐渐覆盖到中小银行,但是不会覆盖全部银行”。
“具体来说,市场认可度高、行业排名比较靠前的中小银行将更加容易发行永续债,也更加容易发行其他资本补充工具。”在高绪阳看来,中小银行资本补充的实质难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是市场认可度,主体评级、行业口碑等都会影响中小银行的行业认可度,进而影响其资本补充的难易程度;第二是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
那么,中小银行该如何改变现状?
高绪阳称,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买方投资人对银行的理解越来越深刻,通过年报、财务报表和实地调研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一家银行的实际经营管理水平,挑选出具有投资价值的银行。所以,中小银行想要顺利补充资本,一方面要维护良好的企业形象,另一方面更要扎扎实实地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
银保监会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三季末,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85%,较上季末增加0.14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84%,较上季末增加0.44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为14.54%,较上季末增加0.42个百分点;流动性比例为57.02%,较上季末上升1.25个百分点。
兴业研究策略分析师郭益忻认为,目前商业银行收入承压,资本的内生积累相对有限。无论是消化未来可能暴露的资产质量问题,还是应对表内外业务的转型需要,商业银行都需要资本予以支持,因此持续的资本补充必不可少,尤其是中小银行。
3落实对外开放举措
“随着金融开放的不断加深,也为中资银行学习国际先进业务经验和管理体系,构建更合理的风控及公司治理结构提供了机会。”
2020年,对外开放再启新征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对外开放要继续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方向走”,并提出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具体实施措施:包括进一步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保护、继续缩减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等。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对外开放工作,例如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发布的金融业对外开放11条措施,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保险业12条开放新举措,证监会发布资本市场‘深改12条’,外汇局取消QFII、RQFII投资额度限制等,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外资机构准入门槛逐步降低,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也得到国际认可。”温彬对《国际金融报》记者称。
中银研究院宏观组周景彤团队也指出,2019年,我国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9年版)》由2018年的48条限制措施缩减到40条,积极提高外商投资在高端制造业和金融服务业等领域的占比,在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总规模持续下降的背景下,我国吸引外资逆势增长。从政策取向上来看,未来我国开放的大门将越开越大。
对于2020年银行业在对外开放领域的着力点,交通银行(5.64 -0.18%,诊股)(03328)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武雯认为,主要着力于三方面:一是发挥自由贸易账户本外币合一、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合一、与国际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政策优势,为客户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跨境结算、汇兑、融资和投资等综合金融服务;二是依托自贸区分行特色化经营优势,有机整合自贸区业务、分账核算单元业务和离岸业务,扩大自贸区业务的辐射效应;三是利用外币离岸账户税收优势及自由贸易账户的币种优势,加强整合和联动,打造服务非居民客户的综合金融产品体系。
那么,金融业大门敞开,对我国银行业影响几何?
“外资机构的进入,总体而言对我国金融业冲击有限,机遇更大于挑战。”温彬指出,一方面,外资机构在我国的规模较小,中资机构经营基础较为扎实,四大银行位列《银行家》“2019年全球银行1000强”前四名,金融各行业竞争力都在稳步提升;另一方面,我国金融监管有力得当,不仅在历次金融危机中保障了稳定,而且还成功化解了部分中小银行的信用风险,这在国际上首屈一指。因此,面对外资更大规模进入,我国完全有能力保持金融市场稳定。
李明补充称,随着金融开放的不断加深,也为中资银行学习国际先进业务经验和管理体系,构建更合理的风控及公司治理结构提供了机会,并拓宽中小型银行的资本补充渠道,为后期发展注入活力。
4金融科技助转型
“金融科技给银行业的转型变革注入了新动能,在资产负债、中收、运营管理、风险控制、客户体验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充分应用。”
金融科技正深度重塑银行业态。2018年以来,各家银行积极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目前已成立的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数量已达10家,其中3家为大型商业银行,6家为股份制商业银行,1家为城商行。
银行业在金融科技上的投入也与日俱增。例如,2019年4月,招商银行发布《关于修订公司章程的公告》指出,为保持金融科技战略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每年投入金融科技的整体预算额度原则上不低于上一年度本行经审计的营业收入(集团口径)的百分之三点五”。
2019年上半年,平安银行IT资本性支出及费用合计同比增长36.9%,线下持续复制推广“轻型化、社区化、智能化、多元化”的零售新门店,全国已开业211家新门店。
国有银行自然不甘示弱。比如,交通银行早已启动信息系统智慧化转型工程,信息化建设总投入将逐步增加至当年营业支出的10%,并启动金融科技人才万人计划,计划将金融科技人才占比从5%左右提升到10%以上。
国家政策也给这股金融科技之风鼓了把劲。央行于2019年8月印发《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这是我国金融科技领域第一份科学、全面的规划,未来一段时间金融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得到明确。
“展望2020年,银行在金融科技上的投入预计仍会持续加大,以适应行业转型升级、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李明称,中国是金融科技发展最快,也是应用程度最广泛的国家。银行业想要更好地发展金融科技,需要对标互联网行业,在机制及打法上进行升维。
李明进一步指出,商业银行通过探索应用最新技术,对既有的底层架构、服务流程、产品体系、风控模式进行深层次重塑和优化,实现从封闭到开放、从工具到平台、从人脑到AI、从场景到生态的重大升级。“金融科技给银行业的转型变革注入了新动能,在资产负债、中收、运营管理、风险控制、客户体验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充分应用,帮助银行不断优化管理流程和产品服务,有效地实现转型发展的差异化和特色化”。
不过,李明也坦言,成本投入较大仍是目前银行业发展金融科技面临的主要难题。同时,对于中小银行而言,规模效应明显弱于大中型银行,同样的投入无法达到大中型银行的规模经济。预计2020年中小型银行在金融科技方面的劣势会逐步显现,并逐渐呈现分化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