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会日前发布的《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提出,多渠道促进居民储蓄有效转化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专家认为,应加快推动银行理财业务转型,培育多元化的资本市场参与主体及投资文化。《意见》定调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并对防范重点领域风险、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部署。
优化融资结构
《意见》提出,发挥银行保险机构在优化融资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多渠道促进居民储蓄有效转化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
光大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金融体系的风险主要集中在银行体系,过去高储蓄率导致了高杠杆率,未来需引导更多直接融资资金参与市场,分散银行体系风险。现在资本市场是高度散户化的,因此需要培育多元化、风险偏好不同的市场参与主体,提高市场的广度和深度,防止资本市场出现羊群效应。另外要培育相应的投资文化,高储蓄率与过去的储蓄文化是相关的,理财打破刚性兑付,防止跨期交叉补贴,实际上都是在培育投资文化。
“储蓄转化为入市资金,通过间接金融体系效率相对较低,需发展中介机构,才能让这个过程更顺畅。”王一峰称。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认为,从银行来看,要推动银行理财业务的转型,推动理财子公司发展,把它们培养成真正的机构投资者。理论上,整个资管行业的发展,都是在把居民储蓄转化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在银保监会的管辖机构里,银行理财、信托、保险资管等都有类似功能。
在曾刚看来,银行理财资金来源实际上是居民储蓄,由于不是真正的资管业务模式,资产端主要以非标、债券等为主,因此并没有真正意义上为直接融资助力,而变成了与银行类似的间接融资通道,即影子银行。
“成立理财子公司实际上就是把储蓄通过专业化机构投资者的能力,转化为资本市场的长资金来源。”曾刚表示,监管希望理财子公司投向标准化产品,比如,《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将理财资金投资股票所对应的风险资本的风险系数设置为零,也可以体现出鼓励理财子公司转化为真正的资管机构。
曾刚认为,一方面,理财子公司等机构投资者有助于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发展;另一方面,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发展也将给居民带来长期稳定回报。从宏观上来讲,也有助于推动资本市场发展、优化融资结构,这也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之一。
形成多元化风险处置政策框架
《意见》明确,到2025年,实现金融结构更加优化,形成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保险机构体系;公司治理水平持续提升,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产品开发能力明显增强,形成有效满足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体系;信贷市场、保险市场、信托市场、金融租赁市场和不良资产市场进一步健全完善;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得到有效处置,银行保险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意见》从问题金融机构处置、防控影子银行、房地产、地方债、“僵尸企业”、违法违规金融活动等重点领域风险、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等角度,全面部署了防控金融风险的政策措施。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在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积聚暴露的背景下,明确了不良资产处置、直接注资重组、同业收购合并、设立处置基金、设立过桥银行、引进新投资者以及市场退出等风险处置方式,预示多元化风险处置政策框架正在形成。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意见》提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落实金融业对外开放重大举措。吸引财富管理、不良资产处置、专业保理、消费金融、养老保险、健康保险等领域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境内市场。鼓励境外金融机构参与设立、投资入股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允许境外资产管理机构与中资银行或保险公司的子公司合资设立由外方控股的理财公司。
2019年12月,银保监会批准东方汇理资产管理公司和中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合资设立理财公司,东方汇理资管出资比例为55%,中银理财出资比例为45%。这是第一家在华设立的外方控股理财公司。目前,还有其他国际资管机构正在与有关银行理财子公司沟通,协商合资设立外资控股的理财公司。
温彬表示,金融业开放是新一轮开放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已经连续推出一系列开放政策,对金融业的市场准入、业务范围、市场竞争、市场退出等进行了大幅开放。
近段时间以来,银行业和保险业对外开放动作频频。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国银保监会外资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陆续发布,进一步贯彻落实对外开放政策。银保监会表示,将立足国情,全面借鉴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历史与国际经验,持续完善审慎监管规则,加强事中事后监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