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生态较早萌芽,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面对新一轮比拼有足够底气——
区块链,青岛有机会跑进“第一阵营”
▲崂山区区块链企业集聚地金家岭金融区。刘栋摄
从很少有人问津到成为各方追逐的焦点,青岛区块链企业和从业者完成这一处境反转,只不过一周多时间。
10月24日,中央政治局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集体学习。这被当成很多城市区块链产业的新起点,包括青岛。有业内人士甚至认为,抓好机遇,青岛有机会在区块链赛道上与“北上杭深”一争高下——
综合水平居全国前列
青岛是全国发展区块链产业最早一批城市之一。
2017年,青岛链湾发布白皮书,介绍了区块链创新发展模式、如何打造区块链创新产业生态平台等,链湾打造区块链产业生态由此发端。彼时,全国对区块链产业的关注也才刚刚萌芽,链湾之前,只有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贵阳市政府发布过区块链相关白皮书。同年更早时候,行业研究“国家队”赛迪(青岛)区块链研究院落户。
区块链是一种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也可理解为由多个节点共同维护的分布式账簿技术,其特点是不易篡改、很难伪造、可追溯,能够解决多方之间信任问题。但由于受比特币和“币圈”影响,区块链以及从事区块链行业的“链圈”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经常被误解。一些最早入驻“链湾”的企业,在早期都要经常向别人解释“我们是做区块链技术产业应用的,不发币,也跟比特币没有关系。”
经过几年发展,青岛初步形成了“区块链+”产业生态圈,区块链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
2018年底,赛迪(青岛)区块链研究院发布《中国城市区块链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显示,青岛排名第8。这份报告从城市政策环境、科研实力、产业基础、资本支持等维度进行评分。排名前5位的城市分别为北京、杭州、上海、深圳以及贵阳。根据赛迪(青岛)区块链研究院研究结果,目前全国主要有4大区块链产业集聚区,其中之一的环渤海区块链集聚产业区内,青岛是重要支撑,辐射山东地区。
青岛目前有区块链相关企业近百家,以上层应用开发企业为主,即向更多领域拓展区块链应用,实现“区块链+”。区块链企业可粗略划分为两类,一是底层技术企业,二是上层应用企业,即基于区块链的改造、优化或者创新应用。从全国来看,也以后者为大多数。
赛迪(青岛)区块链研究院院长刘权介绍,目前青岛本地企业中涉及底层技术的约有2-3家,主要围绕智能合约和共识机制,在其他企业技术基础上进行局部创新。加密算法、共识机制以及底层架构是区块链底层的3大关键核心技术。区块链底层技术企业目前主要分布于北京、杭州、深圳等地。
去年以来,区块链在越来越多场景中落地应用,供应链金融、司法存证、商品溯源、版权保护……阿里等互联网巨头也加大区块链研发和应用力度。但即便如此,与“链圈”人设想相比,这些场景还太少,区块链亟待在更多领域中取得应用突破。
在刘权看来,青岛可以在4大方面重点发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分别是电子政务、海洋食品溯源、智能制造以及旅游。
市北、崂山为主要集聚地
青岛区块链产业已初现集聚发展态势,市北区和崂山区是主要集聚地。
在市北区大本营链湾,汇聚有70余家区块链企业,包括产业研究院、中检联浪潮质量认证平台、互信区块链应用中心、中航信华东研发中心、青岛基金港、中英金融科技孵化器以及尚疆科技、布比科技、PDX等区块链底层技术项目。
链湾是青岛区块链企业最集中之地,很多区块链创新应用也在此落地,涵盖供应链金融、质量管理与溯源、共享经济、新能源生态、智慧农业、文化金融等。作为青岛区块链产业创新最活跃的地区之一,链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青岛区块链产业从萌芽成长至今的发展路径。
刘权表示,软件产业是一座城市区块链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也是为什么北京、杭州、深圳等地区块链发展水平较高的原因,他们有实力雄厚的软件产业和大量的软件人才。像人工智能等技术一样,区块链的底层核心技术可能只有少数企业和机构可以自主研发和创新,而场景化应用门槛则相对较低,且在某种程度上,应用产生的价值和意义却丝毫不亚于底层技术创新。
“青岛和链湾发展区块链的重要机会便是‘区块链+’。”链湾研究院理事长、中关村区块链联盟副理事长郭峰表示。这是他自2017年链湾创建至今就一直坚持的观点。2017年9月,链湾提出发展“区块链+”,即培育“区块链+实体产业”的创新应用,用区块链技术赋能产业。“我们是国内第一个提出‘区块链+’概念的。”郭峰说。
据介绍,链湾打造了区块链领域诸多第一:国内第一个“区块链+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供应链金融案例,已应用于富士康等20家大企业;国内首次提出“区块链+产业生态”模型及实践案例,已应用于共享出行生态、氢能源生态、智慧农业生态等;国内第一个“区块链+食安质量深度追溯”解决方案;国内第一个股权投资数字化服务平台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培育孵化过程中,链湾借助区块链的技术特色在全产业链打通壁垒,建立了产、学、研、金、用等多赢的产业发展平台。其发起成立的中国链湾城市联盟,已联合北京、上海、香港、深圳等近20座国内城市,以及日本、韩国、新加坡、蒙古等国家的区块链行业商协会、高校院所、创新机构等,共同搭建产业发展生态。
崂山区区块链企业主要集聚在金家岭金融区,重点推进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落户于此的赛迪(青岛)区块链研究院是这里产业发展的重要旗帜,产业影响力逐渐增强。研究院为企业落户、产业对接等牵线搭桥,也为企业提供区块链相关技术指导。现已直接或间接引进相关企业近30家。
大企业率先垂范
青岛本地大企业在“区块链+”领域正在起到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海尔是当之无愧的先行者,将区块链与物联网相结合,目前已经在食联生态以及衣联生态中进行应用。
在食联生态中,海尔应用区块链技术解决诚信溯源问题,将农场、加工企业以及物流公司等联系在一起。在衣联生态中,区块链用来记录用户整个穿衣过程和习惯。而就在10月份,海尔衣联网作为成员单位参与启动最新三项区块链标准工作。
此外,海尔云裳物联也于近日与趣链科技签署战略合资协议,以此拓展海尔“区块链+”的边界。
大企业在推动区块链产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们能够比小企业更容易牵头搭建起某一个具体的区块链生态,更有利于区块链的快速推广应用。
目前在行业实际操作中,很多区块链应用项目都不免遇到推动难问题。郭峰说,由于“区块链+”是一种去中心生态,它比推进“互联网+”更加复杂。区块链是解决多方合作问题的,因此并非一家企业自己就能做起来,而是需要多方参与,参与方首先通过一个共识机制聚集到一起。这样的聚集工作,由核心企业或政府来做相对较容易,而小企业牵头则有很大难度。
本地上市公司海联金汇则在包括区块链底层技术以及跨境电商和供应链金融等应用方面,做出了不少探索。
公司区块链团队负责人刘胜对外表示,公司已累计申请并公开区块链相关发明专利36项,目前正在研发并孵化新一版供应链金融系统,将进一步整合公司to B支付、账户体系、风险控制等方面能力,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好、更安全的金融科技服务。
据公开信息,在底层技术方面,海联金汇已自主研发底层系统“UChains区块链底层平台”,该系统已经获得软件著作权并已连续3年通过可信区块链功能测试,2019年测试结果计划在本月公布。
小企业“跨界”入行
青岛本地区块链小企业大都是“跨界”从业者,这也与青岛以上层应用为主的产业格局相照应。这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现,区块链技术的某一特点,恰好可以解决其行业领域内的“痛点”。
爱本地易货是一家为企业提供“以货易货”服务的平台企业,其利用区块链技术搭建证据链,打通互联网仲裁,极大降低违约交易取证的时间成本。
创始人聂顺海介绍,我国中小企业大都面临资金短缺难题,搭建一个网络平台让企业用闲置的其他资源换取自己所需资源。不同于货币交易的两方参与,易货形式通常需多方参与。“多方之间,必然存在有人先拿货,有人后拿货现象,大家不同步,出现违约可能性较高,必须找到更有效解决违约的途径。”他说。
在应用区块链之前,一旦出现交易违约,平台方需要花费少则半年多则一年时间,来获取仲裁所需的各种证据。而区块链的全程可追溯功能则正中这一过程中的要害取证难、耗时长等问题。用户所有交易行为都有区块链技术全程记录,一旦出现违约,可随时调用查看,从发现违约到完成仲裁,整个过程在30天内即可完成。目前,爱本地易货平台已有20多个取证案例。
供应链金融是整个区块链行业率先突破的领域。作为青岛本地的供应链金融企业,闪收付打造了链赢金科联盟链。据闪收付创始人刘洪涛介绍,以联盟链形式,闪收付和供应链中的核心大企业一同成为联盟链上的核心节点,供应商上线成为普通节点,帮助核心企业资产端和金融机构资金端提升资金配置效率和流动性,有效改善小微企业融资困境。
“所有交易数据都上链,大家同时做账,保证没有篡改,可以起到增信作用。比如青岛地铁和一个新的金融机构合作,机构会要求提供过往的财务数据。以往都是打包发送,这个过程提供的数据是否有改动谁也保证不了。现在有了联盟链,新机构可以直接上链,地铁提供一个密钥,机构能够根据密钥权限从链上获取数据,可信度更高。”刘洪涛说。
这只是青岛“区块链+”企业的缩影。“跨界”者之外,青岛也有小企业作为专门的区块链解决方案提供商,为试图用区块链技术改造自身的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海创链就是其中之一。企业创始人张弢将其团队正在做的事称为“赋能”。通过为企业设计个性化的区块链解决方案,帮助它们完成转型升级。“这涉及两方面,一是技术层面,利用区块链技术各种特点,解决企业难题,比如供应商间的数据信任;二是价值层面,通过区块链解决方案,挖掘更多价值点,重构企业商业模式和价值链。”张弢说。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孙欣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