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财经聚焦 > 正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银行业改革发展历程回顾

2019-09-20 08:00 作者:卓尚进 来源:金融时报
分享到: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回顾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从成立之初的弱小和不健全状态一举变成世界上比较强大的和初具现代化特征的银行体系,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金融支持和动力保障。展望新时代,中国银行业要在历史性的跨越成就的基础上行稳致远,必须在建立健全和完善现代公司治理这一世纪性课题上努力探索,保障银行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银行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2019年7月,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2019年全球银行1000强最新排行,中资银行依旧保持领先位置,连续第二年包揽排行榜前4名。其中,中国工商银行连续7年名列榜首,中国建设银行保持第二名不变,中国农业银行升至第三,中国银行排名第四。报告显示,中国共有136家银行榜上有名,其利润总额达到3120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将时针拨回上个世纪,谁又能想到中国的银行业从“技术上破产”,通过改革转型发展,成功跻身全球银行业的前列。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业积累了丰富的改革发展经验,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这一巨变已经载入中国和世界金融史册。

按照发展壮大的历史脉络和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我们可以把中国银行业7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两大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后29年银行业的历史发展,二是改革开放41年来银行业的跨越发展。而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上市又是重中之重,创造了银行业发展史上的伟大辉煌,奠定了现代中国银行业体系的坚强基石。

新中国成立后29年银行业的发展历程回顾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新中国银行业逐步成长,并不断发展壮大,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支持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期间,银行业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为几个小的阶段。

(一)1949年至1956年:银行业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和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三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建立统一的金融市场,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恢复。1949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明确将中国人民银行纳入政务院的直属单位,确立了其作为国家银行的法定地位。1953年至1956年“一五”计划时期,银行业则实行信用集中原则,中国人民银行编制的综合信贷计划纳入国家经济计划。1956年公私合营银行纳入中国人民银行体系,形成了“大一统”的银行体制。

(二)1956年至1965年:银行业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8年至1962年“二五”计划时期,经历了“大跃进”和三年严重自然灾害,银行的业务制度和原则遭到破坏,导致信贷投放失控,现金发行过多。1963年至1965年,中央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整顿。经过整顿,国民经济基本恢复正常,金融工作也步入正轨。

(三)1966年至1976年:银行业遭受“文化大革命”重创。“文革”10年,银行的制度被废除,业务活动无法正常开展,银行的作用被削弱,货币被批判,商业性金融机构被撤销,中国人民银行并入财政部。

(四)1976年10月至1978年12月:迎来历史的伟大转折,银行系统开始恢复。银行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整顿规章制度和各项金融工作,认真贯彻经国家批准的信贷计划,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1977年12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银行工作会议,决定恢复银行独立的组织系统,强调要发挥银行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银行业改革历史进程回顾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以此为起点,银行业从“大一统”格局起步,先后经历专业化、商业化、市场化等重大转型变革,形成了以央行为核心,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类型银行业金融机构公平竞争、协调发展的新体系,现在正向着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不断前行。

截至2018年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达到4588家。其中,开发性金融机构1家、政策性银行2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4家、城市商业银行134家、住房储蓄银行1家、民营银行17家、农村商业银行1427家、农村合作银行30家、农村信用社812家、村镇银行1616家、外资法人银行41家。银保监会发布的权威数据显示,至2019年二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281.58万亿元,其中,大型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114.40万亿元,占比40.6%;股份制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49.79万亿元,占比17.7%。中国银行业已经形成行业齐全、层次分明、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现代银行体系。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93年):向专业化转型阶段。按照邓小平提出的“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的战略要求,银行体系的改革全面推开。一是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要求,银行业从机构体制上打破人民银行“大一统”格局,开始探索专业银行的企业化发展。四大专业银行相继成立或独立运营。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颁布《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至此,我国中央银行体制开始建立,由工、农、中、建组成的国家专业银行体系开始形成。二是为适应从“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变,银行业开始探索多元化发展。招商、兴业、广发、光大、华夏、浦发等股份制银行相继组建,外资银行从经济特区向沿海扩展。

第二阶段(1994年至2003年):向商业化转型阶段。这一阶段的银行业改革包括:一是加强监督管理体系建设,确立强有力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成立银监会、强化金融监管。二是分离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形成以国有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多元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三是增加竞争性供给,提高商业化机构占比,建立起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管理的金融市场体系。四是加强法制建设,颁布《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为商业银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提供法律保障。

第三阶段(2004年至2016年):向市场化转型阶段。2004年,国务院启动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推进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本次改革采取了比较彻底的市场化方式,措施包括国家注资、财务重组,彻底消化历史包袱;按照《公司法》《商业银行法》对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引入境内外合格机构投资者,通过引资,实现“引智”“引制”,完善公司治理与内控管理;在境内外资本市场发行上市,接受市场监督。

第四阶段(2017年以来):迈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进入新时代,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求金融业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健全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2018年以后,在构建现代金融体系方面,中国推出一系列新的改革开放措施,如有效防范金融风险、调整完善金融监管框架、规范资产管理业务机制、实行银行业全方位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

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上市过程及历史经验

2003年12月16日,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分别向中行和建行注资225亿美元外汇储备,国有银行股改上市的帷幕正式拉开。

立足各自股份制改造的不同特色,在国家外汇注资等系列政策支持下,通过财务结构重组、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以及公开发行上市等先后几个阶段,四大国有银行相继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开始了改革发展的新阶段。同时,交通银行在深化股份制改革道路上实现了新跨越。2005年6月,交行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2007年5月在境内A股市场上市。

2005年10月,建行在香港上市,2006年成功回归A股市场。2006年6月和7月,中行先后在香港H股和境内A股成功上市。2006年10月,工行成为在香港和内地资本市场同时上市的第一家金融企业,创全球有史以来IPO(首次公开募股)最大规模。2010年7月,农行先后在上海和香港两地上市,再创全球IPO规模之最。至此国有银行股改上市画上了圆满句号。

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取得圆满成功和历史性的成就。通过股改上市,国有银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实现了从质量洼地到质量高地的转变,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从股改前的20%左右下降至2017年的1.56%,拨备覆盖率从不到30%提升至171.5%,资产质量状况极大改观,风险管理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实现从行政约束到资本约束的转变,资本成为约束大型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新载体和新工具。2005年至2017年,五家大型商业银行资本净额从1万亿元增长至8.66万亿元,增长了7倍;同期风险加权资产规模仅增长5.1倍,资本充足率从11.2%提升至14.6%。资本约束让大型商业银行走上了一条高效集约、收益风险平衡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从规模导向到盈利导向的转变,2005年至2017年,五家大型商业银行年创利规模从1226亿元增长至9800亿元,增长了7倍,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8.7%,创造了盈利增长的“黄金十年”;2005年以来,五家大型商业银行累积分红超过2.4万亿元,占同期累积实现净利润总额的29.8%,为国家和其他广大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至2017年末,五家大型商业银行的利润总量超越同期花旗集团、汇丰控股、美国银行、摩根大通、三菱日联、法国农业信贷、富国银行7家银行利润规模的总和,工行更是连续数年蝉联全球最赚钱的银行。

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突破,同时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主要有: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推动和英明决策是保障金融改革成功的基本前提,也是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金融改革必须与经济发展趋势相配套,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黄金期,为国有银行股改上市和治理结构的市场化改造营造了宽松而有利的宏观环境。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革变成公众上市公司,接受境内外投资者监督,使其经营管理更加公开透明规范。坚持国家控股的原则,增强国家控股银行的影响力和控制力。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同时引进国际资本和引进国际银行先进经验和技术,增强银行的创新发展能力等。

在国有大型银行股改上市的成功示范下,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纷纷开启了在内地和香港上市的热潮。据今年6月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上市银行分析报告2019》显示,截至目前,中国上市银行数量已经达到48家,其中,4家是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9家是全球500强企业。根据年报披露数据,2018年47家上市银行资产规模达179万亿元,占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的比例超过85%;实现净利润1.63万亿元,占商业银行净利润的比例达89.07%。上市银行已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代表和中流砥柱,其在战略转型、发展模式、经营管理、业务创新等领域的探索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发展、改革、转型的“风向标”。

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不足及改进对策

国有大型银行股改上市及其他几十家上市银行的实践表明,通过股改上市我国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取得重大进展。国有大型银行遵循国际成熟的公司治理规则,逐步建成了国际资本市场认可的公司治理体系。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公司治理模式,形成了包括股东大会、党委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四会一层”公司治理架构,在兼具国际公司治理实践共性的同时,也展现了自身独有的特点。

但是,包括上市银行群体在内,我国银行机构的公司治理还不完善,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因此也导致有的银行机构经营方向出现偏差、引发一些局部风险。大型银行随着“四会一层”的治理新实践开启,如何协调好党组织和董事会在重大事项决策方面的职能,需要在治理过程中研究、探索和总结经验,逐步形成新的稳定的治理模式。

进一步健全上市银行公司治理,重点要准确把握八大关系:一是党的领导和公司治理的关系;二是股东和商业银行的关系;三是董事会和高管层之间的关系;四是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关系;五是员工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六是社会责任和价值创造的关系;七是董事长和董事会的关系;八是监管驱动和行动自觉的关系。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上海举行的第十一届陆家嘴论坛上表示,“公司治理不健全一直是我们的内在隐患”,有的大股东把金融机构视为提款机,有的高管胡作非为,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由于绝大部分金融机构具有较强的公众利益相关属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一以贯之,形成公司治理结构积极配合、相互制约的机制。可以说,建立健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与机制,这是中国银行业进入新时代后必须要解决好的世纪性课题。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