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正文

从一刀切到差异化 银行给企业“看相”摸索新门道

2018-11-20 07:00 作者:李丹丹 来源:上海证券报
分享到:

“今年不乐观!”广东一家智能化家居研发企业的董事长李明(化名)一落座就直呼。

“难在哪里?”“回款难、订单减少。”

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下称金融委)第一督导组组长、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扭头问其他企业:“现在是不是有普遍性,收款时间变长了?”

“是的,这是普遍情况。”几位企业主点头认同。

没有寒暄,直切主题;没有客套,直言问题;没有正襟危坐的汇报念稿,插话交流才是常态。这是11月6日发生在广东大厦北江厅的一幕。

11月5日至9日,上证报记者跟随国务院金融委第一督导组在广州市、佛山市、深圳市深入走访和座谈,听取经验、反映问题、汇集建议。

上述对话,折射出此轮融资难、融资贵,与当下宏观经济环境密切相关。受订单下滑、货款周期拉长等因素影响,部分企业面临短期的经营困难和流动性问题。

监管部门要求,银行对于遇到困难的企业不能搞“一刀切”。如何甄别不同企业的不同情况,一企一策,在扭转市场失灵的同时避免道德风险,实现商业可持续,是商业银行、地方政府乃至宏观调控部门必须面对的“考题”。民营经济占据广东经济“半壁江山”,广东地区积攒的经验、总结的教训,或许可以借鉴一番。

甄别困难企业:

从“一刀切”到“差异化”

今年部分企业的经营状况确实不太乐观。“七八月开始盈利下滑明显,可能明年上半年会更明显。”李明称,客户以往是2个月左右付款,现在拖到了6个月左右。

佛山一家电气企业董事长也表示,今年回款较慢,上半年销售额不到4000万元,至今尚有3000万元未收款。

类似情况必然对融资带来影响。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此前指出,“融资的高山”是多重矛盾和问题碰头叠加的综合反映。一方面,民营企业受外部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叠加影响,在经营层面遭遇困难,会自然反映为融资能力的下降;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的顺周期行为,风险偏好下降,有的金融机构惜贷断贷,又会加剧企业的融资难度。

近期监管部门要求,银行决不能搞简单化“一刀切”,要客观对待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采取精细化、有针对性的措施。

从“一刀切”到“差异化”,首先需要金融机构精通“企业识别术”,在甄别企业的前提下,针对不同情况对症下药。深圳农商行的一位支行行长指出,面对企业经营困难,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假如是因为企业经营主有不良行为,那我觉得不能救。”

据悉,监管部门正在不断总结经验,也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将不断完善和推广。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公司治理良好,负债水平合理的民营企业,属于银行的战略性客户资源,其如果暂时出现流动性困难,应该提供融资支持。

但是有一些民营企业在前期扩张过度,多元化经营,盲目加杠杆,对其救助就需要慎重。督导组内一位人民银行人士告诉记者:“这种时候,就要考验监管艺术了。如何能够把问题疏导了,避免引起连锁反应、社会问题,同时也能够尊重经济规律,避免道德风险。”

银行摸索门道:

不看报表看电表信用画像更可靠

“其实今年下半年,主动找上门的银行很多,但是一看我们公司的财务报表,比去年利润差,就打退堂鼓了。”深圳一家从事嵌入式产品开发的企业在座谈会上“吐槽”。

当记者把这个声音传递给隔壁会议室的银行时,一家国有大行深圳分行的负责人积极回应:“只要他在坚持经营主业,你介绍给我,我来帮他渡过难关!”

“谁没有困难的时候?”他表态,假如企业能坚持维护信用,正常还款,即使短期经营困难一点,银行肯定想办法贷款。而且为了解决暂时遇到流动性困难的企业转贷周期的问题,该行正在尽量拉长账期,从一年拉长到三年。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