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歆“世界那么大,靠谱最重要!账上有钱,继续接单”——即便是中秋假期浓厚的节日气氛,也没有影响资金掮客小易(化名)的“工作热情”。
“还有一周就是三季度末,然后是国庆长假,冲时点资金可以在银行停留9天”,小易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不过,今年钱多口子少,资金方不太满意;而去年三季度末,银行口子多、价格高,我自己也几乎"忙到飞起来"。”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虽然存贷比已非监管红线,且今年6月上旬监管部门完善监管规则再次强调不得“违规返利吸存、通过第三方中介吸存”,但贴息揽储依旧存在。不过,如果从价格反推市场需求,那么从业者对于银行口子“量价齐跌”的感受,或许证明了银行冲时点需求的减弱。
存贷比监管变监测
揽储监管优化逾百日
过去,存贷比考核一度被辩解为银行贴息揽储的动因之一。改变始于2015年三季度,至今恰好三年。
彼时的银监会于2015年9月22日披露《中国银监会令》,自当年10月1日起施行修改后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下称《管理办法》)。
目前实施的《管理办法》删除了实施已有20年之久的75%存贷比监管指标。不过,在流动性风险监测章节中依旧规定,“银监会应当持续监测商业银行存贷比的变动情况,当商业银行出现存贷比指标波动较大、快速或持续单向变化等情况时,应当及时了解原因并分析其反映出的商业银行风险变化,必要时进行风险提示或要求商业银行采取相关措施”。
换句话说,存贷比监管由原本的“红色警戒”退居到二线,成为监管部门监测并分析了解的指标。但是,在银行依靠息差的盈利结构没有变化的背景下,揽储的意义仍然不言而喻,银行对于存款的渴望依旧没有减弱,甚至在招聘、考核等多个环节都展示出对于存款的重视。在每个季末、年末时点,银行揽储更是不遗余力。
于是,监管再度出手。今年6月份,结合近年来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新特点、风险管理新情况,银保监会联合央行对相关制度进行了完善,形成《关于完善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
该通知完善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商业银行应完善薪酬管理制度,改进绩效考评体系,加强存款的基础性工作,强化存款日均贡献考评,从根源上约束存款“冲时点”行为。商业银行不得设立时点性存款规模考评指标,也不得设定以存款市场份额、排名或同业比较为要求的考评指标,分支机构不得层层加码提高考评标准及相关指标要求;二是调整存款偏离度定量考核方法,将季末月份与非季末月份采用相同的指标计算标准,将监管指标值由原来的3%调整至4%;三是进一步完善监督检查,实施差异化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明确指出,商业银行不得采取违规返利吸存、通过第三方中介吸存、通过同业业务倒存等手段违规吸收存款。
冲时点揽储犹存
银行口子“量价齐跌”
虽然监管已经从动机、考核体系、强化监督检查等方面,360度无死角的对违规揽储行为进行封堵。但是,《证券日报》记者通过长期潜伏于掮客圈、以及暗访部分从业者发现,目前贴息揽储现象依旧存在,只是活跃度有所降低。
小易虽然人在杭州,但是业务范围(确切的说是银行口子信息)遍及全国,北至黑龙江、西至新疆、东至江浙、南至广东。他每对接一位新客户或同行,都执着的询问对方的全名、手机号码,并且仔细记录在自己的联系表中,“这个行业涉及的资金量大,很多情况下需要合作,所以我很注意积累资源。”
小易谈及其今年完成上半年最后一单生意时颇为自豪,“银行临时需要4000万元资金,不过当时已经是6月30日,时间可以说非常紧迫,我也是发动了人脉、化整为零,才在一日内凑齐资金”。
“9月30日-10月8日,河南有银行需要5000万元左右资金,9天的贴息是千分之3.9”,资金掮客晓丽(化名)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对于《证券日报》记者有关“年化16%的价格太低”的质疑,晓丽表示,“目前市场上的价格差不多都这样。”
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今年一季度末时,跨时点资金价格达到了千分之2.5左右,资金仅需要停留三天(包含进入和转出当日),折合年化利息超过了30%。换句话说,监管新规出台后,资金的价格确实明显下降。
“今年三季度银行的需求确实少了”,晓丽进一步解释称,“过去,经常是银行的口子放出来却找不到合适的资金方。今年,资金方钱都准备好了,却排队都找不到口子”。
在《证券日报》记者长期“潜伏”的多个社交群,冲时点揽储的广告虽然仍有发布,但频次明显减少,且绝大多数来自于资金方。
此外,需要警惕的是,在资金掮客眼中,真正的大戏并不是冲量,而是定存贴息。《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与短期冲量资金几千万元乃至几亿元的资金需求不同,定存贴息业务的口子要求的资金量往往很大,起点通常为几亿元,30亿元-50亿元的规模也很常见。部分中介甚至可以第一时间联络到规模近百亿元的一手资金。
不过,相对冲量贴息而言,定存贴息的价位低很多,大中型银行一年期阳光定存的贴息通常不高于5%,五年期的一次性贴息通常在15%左右。
此外,《证券日报》记者此前在暗访中还了解到,部分银行甚至“创新”出了“理财+贴息”的合作模式,资金方可以买入期限长短不一的理财产品(最短时间可以为几天),并享受正常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此外,再由借款方进行贴息,利率则根据买入理财产品的时限进行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