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外资银行,在春天里行进

“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季节,金融业开放以前所未有的提速与扩容再次诠释了这一庄严承诺。 

上周,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宣布了中国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时间表与路线图,其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取消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并允许外国银行在我国境内同时设立分行和子行。 

作为最早对外资银行开放的城市之一,在青岛开放大格局中,无论从进入的时间节点,还是纷至沓来的规模效应,抑或是与地方经济的共生共荣,外资银行都占据着浓墨重彩的一笔。截至目前,青岛以17家外资银行的数量在全国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居第六位,在全省则占据着七成以上的份额。 

在这个开放的春天,面对金融业大门的再次敞开,岛城外资银行正蹄疾步稳再出发! 

开放大格局中的“黄金力量” 

每每回忆起曾经的外资银行职业生涯,陈童(化名)都感慨万千。 

2007年,她自西南财经大学毕业后,过五关斩六将,在众人羡慕的目光中成为岛城一家著名外资银行市场部客户经理。如今她已成为一家民营金融集团青岛分公司的总经理。 

“十多年之前,青岛外资银行数量在全国都位居前列,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各项业务全面放开,相对机会多,毕业后能拿到外资银行的offer,捧个‘外国金饭碗’,在世界上最发达、最有效率、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金融企业中浸染,感觉前途一片光明。”陈童对记者说。 

事实的确如此,自上世纪80年代开放大门打开之后,青岛就展现出对外资银行的强大吸引力,成为开放大格局的“黄金力量”,为陈童这样怀揣梦想的青年人提供了与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金融业面对面的机会。 

青岛银监局相关人士介绍,从1985年日本山口银行在青岛设立第一家代表处至今,外资银行在青岛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程。1992年10月,汇丰银行和山口银行同时获准将青岛代表处升格为分行,成为我市最早设立的营业性外资银行机构。 

2006年12月,我国全面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颁布实施,外资银行在我国开展人民币业务不再有地域和客户限制,外资银行纷纷将目光投向中国大陆,青岛成为他们登陆山东的首选之地。 

“目前青岛辖区共有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的17家外资银行分行,营业性机构数量在全国城市中位居第六,占全省的71%(全省共有24家外资银行),各外资银行均已获得人民币业务经营资格。这些外资银行涵盖外商独资银行分行和外国银行分行,其中既有汇丰、渣打、德意志银行、澳新银行这样的国际级金融集团,也有如三菱东京日联银行、韩国釜山银行、新加坡华侨银行等缘于独特的地理优势与经济合作性而落户的日韩、东南亚金融机构。”青岛银监局相关人士说。 

2014年青岛获批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以来,外资银行更加速布局,新加坡星展银行青岛分行、澳新银行青岛分行、韩国产业银行青岛分行三家外资银行先后落户。 

截至2018年3月末,青岛辖区外资银行资产总额达435.6亿元,在全辖银行业占比达到1.99%。 

汇丰银行青岛分行行长刘晓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汇丰银行于1992年在青岛设立办事处,此后升格为分行。目前,汇丰银行在青岛共设有5个网点,包括1间分行和4间支行,其中分行和2间向个人提供服务的支行均位于香港中路周边,2间向企业提供服务的支行分别坐落于崂山区金家岭金融聚集区和黄岛区核心地段。 

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青岛分行是在2006年12月开业,而这家银行和青岛的关系最早可以追溯至1925年。那一年渣打(麦加利)银行青岛分行成立,位于馆陶路2号,办理外汇及存放款业务。“当时,馆陶路上因为聚集了多家外资银行,还曾被称为洋行一条街。”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青岛分行行长陈国华说,“青岛市是山东乃至全国的一个重要沿海城市,外向型经济优势明显,市场潜力巨大,也是渣打中国最核心的业务城市之一。”目前,渣打银行在青岛已经拥有5家分支机构。 

“青岛是‘一带一路’节点支点城市,开放程度高,走出去企业达1400多家,‘互联网+’相关行业发展势头强劲,拥有国家级的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这些都是青岛的优势所在,也是吸引渣打这些国际性银行的原因。”陈国华总结道。 

从紧张到坦然的嬗变 

与陈童同一年毕业的孙峰2007年入职一家刚落户的股份制银行青岛分行,回忆起当年外资银行全面放开的情形,他说感觉人人都很紧张,从行长到同事都大谈外资银行“狼来了”,但没过几年,紧张变为了坦然。 

“过去十多年,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差距渐渐缩小,‘狼来了’的忐忑已成过去式。甚至在金融科技、服务、产品创新等诸多方面,中资银行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孙峰说。 

就金融业本身而言,十多年之前,外资银行的先进理念与发展模式,对中资银行快速成长、与国际接轨功不可没。自2006年以来,中资银行首先在服务上与外资银行差距越来越小,银行服务不再仅仅限于简单传统的态度热情、环境幽雅,而是向纵深发展,推出服务品牌,创新服务方式,服务不断升级。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在开展个人零售业务过程中,无不把争取高端客户作为切入中国市场的第一要务,因此面对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国内的商业银行也开始抢占“制高点”,倾心打造高端客户服务品牌。 

“与其说当年的外资银行是一只为中资银行带来威胁的‘狼’,不如说是在银行业投下的一条条‘鲇鱼’,触发本土银行的竞争意识,让整个行业更有活力。”孙峰说。 

除去金融业本身,外资银行对青岛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更加可圈可点。外资金融机构从创立到进驻中国,再到落户青岛,他们凭借着多年基业的雄厚基础,将外埠传统与当地特色加以结合,与当地金融机构一起,为青岛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注入源源不断的血液与生机。 

青岛一家专注O2O人力资源的典型互联网企业,创立之初因无法提供合适的抵押物,面临贷款难的问题。面对这种轻资产新型互联网+企业,渣打银行青岛分行利用其特有的计分卡制度,成为企业合作的第一家银行,在其创业初期就发放了无抵押贷款。 

大量外资金融机构落户青岛,不仅为青岛企业发展提供必要资金,更对青岛企业“走出去”给予很大支持。 

刘晓晨介绍,凭借集团的优势,汇丰青岛分行在助力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方面具备天然优势和业务实力。为跨国公司在青岛的落户发展提供先期咨询和后期银行服务,同时为青岛辖区内的企业“走出去”提供有力的融资支持。“举例来说,汇丰青岛分行为某电器企业成功安排了3亿美元的银团融资,并建立跨境外币资金池;通过内外机构联动,青岛分行协助某海运企业在海外首次发行2亿美元债券;协助某房地产企业通过发行及配发方式收购境外资产,并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 

“青岛的外资银行来自欧洲、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中国港台等地区,在网络渠道和跨境服务等方面各有所长。帮助外资企业‘引进来’和本地企业‘走出去’一向是外资银行的优势。”青岛银监局相关人士表示。 

根据青岛市的经济环境,各家外资银行都会细化青岛分行在整个区域的定位,结合各外资银行产品的特点,为优势行业或重点经济区域的龙头企业及其上下游客户,利用母行的优势,提供本外币及海内外联动的一体化服务。 

“青岛辖区外资银行普遍体量不大,信贷客户也多以中小企业为主。针对这一特点,各外资银行加大产品开发力度,形成了无抵押小额贷款、银担合作、供应链商票融资、电子方式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特色产品,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多样的融资渠道。”青岛银监局相关人士表示。 

不温不火背后也有精彩 

陈童入职外资银行后,一度做到部门主管,工作六年之后,她跳槽到一家国有商业银行省行成为小微业务的部门负责人,2016年又离开,跳至一家民营金融集团青岛分公司担任总经理。 

陈童告诉记者,相比较于2006年业务全面放开初期的突飞猛进,受监管政策及国际环境影响,后面近十年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不温不火,很多当时预设的东西都没有实现。尤其是零售业务,包括信用卡、理财产品等,外资银行基本没法与中资银行竞争,网点数量跟不上,业务难开展。甚至有人把这十年称之为外资银行的“寂寞十年”。 

“我在外资银行的六年间,感觉外资银行就像是一个平稳运行的机器,每个人就是其中一枚零件,业务范围再提升的空间比较有限。但中资银行十年来发展特别快,经过几年打拼,在薪酬激励和职位上都可以有大幅提升。”陈童说。 

外资银行虽然在零售业务上没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但在某些方面的实力依旧不容小觑。 

一直没有跳槽的孙峰目前已是一家支行行长,在他看来,外资银行的风险控制做得比较严谨,值得中资银行学习。“外资银行都有比较成熟的风险定价系统。简单来说,可以把给客户的金融服务做一个基本定价,通过这个系统算出在这个客户风险级别上的大概回报率,根据获得回报率的数据进一步调整给客户的价格,从而保护银行的利益。” 

外资银行在小微企业方面的产品创新也令孙峰印象深刻。十年前中资银行还没有一家有勇气推出纯粹意义上的“信用”贷款产品,只愿意做资产抵押贷款,但早在2006年,渣打就率先在包括青岛在内的多个城市推出“中小企业无抵押小额贷款”,这其实是后来很多信用类贷款产品的开端。 

“在国内信用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外资银行基于其在海外市场的经验,为国内客户定制了一套信用评估体系,不但为客户带来了急需的金融支持,也为国内市场带来了新的信用理念及操作方法,为业界培养了许多人才。”孙峰说。 

青岛银监局相关人士表示,青岛辖区外资银行能够结合自身业务特色,持续加大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2017年末外资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比年初增长24.5%。 

资本的天性是流向有经济活力、有盈利点的地区和行业,哪里的经济更有前景,它们便会追逐到哪里。 

中国金融业的大门再度敞开,青岛国际城市战略不断加快实施,在多重政策利好的共同推进下,青岛外资银行未来发展尤为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