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银行存款利率一浮到顶,执行人民银行最高上浮利率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降息,决定自2014年11月22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其他各档次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并对基准利率期限档次作适当简并。
青岛银行实时跟进央行政策变化,在青岛银行18周年庆行庆音乐会举行之际,根据利率调整浮动区间的上限,做出存款业务全部执行人民银行基准利率上浮20%最高标准的决定。利率调整后,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3%,二年期为4.02%,三年期为4.8%。
央行降息 方显好银行本色
央行此次举措可以起到“一石三鸟”的效果:一是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实现稳增长的目的;二是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达到促改革的目的;三是提升商业银行自主定价空间,探索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可以说,央行此次降息的效果,结构意义远大于数量意义。
中国经济长期以来处于金融抑制的状态,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利率管制,导致了利差水平偏高和存款利率偏低并存,储户存款的收益普遍不高;二是覆盖面小,金融机构往往喜欢“高大上”,不愿服务大众百姓。这样的抑制状态导致了两种后果,一是居民财产性收入提升不明显,大量的投资放到储蓄上却得不到较高的回报;二是商业银行自主经营的活力被抑制,同质化经营严重,好银行坏银行差异不大,即使有些银行想多为客户创造价值,但由于定价权被管制,没有办法通过调整存款利率让利于民。
但是,十八大三中全会吹响了金融改革的集结号以后,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逐步加快。首先是扩大了存款利率浮动的空间,然后又完全放开贷款利率。随着利率市场化的程度不断提高,每一次利率调整产生的边际效应都在增大。可以说,政策当局在放松利率管制上的一小步,都是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一大步,也是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的一大步。利率市场化对老百姓的实质意义在于,它为我们擦亮了眼睛,让我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好银行,标准之一是:在降息的滚滚浪潮中,仍然可以通过良好的经营管理,承受利率收窄带来的利润收缩,却将存款收益让给客户。这样的银行,表面上是存款定价优势,实质上反映的则是风险和成本管控的能力和水平。比如,当银行业的平均利差水平为2.3%时,资产质量好、经营成本低的银行,可以承受2%的利差,这样就可以通过提高储户存款利息,将0.3个百分点的利息让利于客户,这样的银行就是“好银行”。
以青岛银行来举例,央行提出非对称降息和提高浮动空间当晚,青岛银行的管理和业务部门立即开会研究,通过情景测试测算出,当将各期限的存款利率上浮到顶后(基准利率的1.2倍),虽然利差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收窄,但是由于成本管控能力强,包括营销、服务和人员费用都精打细算,加上资产质量好,风险(不良率)控制在同业平均水平之下,因此对总体盈利影响不大。而且随着银行将收益让利于民,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可以大大提升客户数量和忠诚度,反而会起到提升营业利润的效果,也就是实现“薄利多销”带来的银行和客户双赢。事实上,每次央行提高存款利率浮动空间,青岛银行都采取了一浮到顶、让利于民的策略。采取此种策略,不是盲目决断,而是基于成本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自信,以及地方法人银行决策灵活的优势和让利于民的经营理念。青岛银行也将在最后阶段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继续担负起“好银行”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