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西海岸新区对调整石化区 转型海洋经济

     青岛西海岸新区调整石化区功能规划 转型海洋经济

    6月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青岛西海岸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成为我国第九个国家级新区,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

    目前,青岛西海岸新区建立了“政策研究”和“产业落实”同步推进的工作机制,一方面成立完善规划、推进试点、争取政策等专门小组;另一方则促进重大项目、基础设施建设落地,以及对海洋产业的招商。

    6月14日,在青岛举行的2014全球服务外包大会的新闻发布会上,青岛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张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表示,青岛西海岸新区上升为国家级新区,可以享受到更高一级的审批权限,但青岛政府最为看重的是新区的“先行先试”,国家允许新区在蓝色经济领域有一些新的尝试。

    向海洋经济转型

    张军在14日表示,西海岸新区建立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之上,具备很好的产业基础,但运行的这几十年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希望能借此机会,谋求新区的超越发展。

    青岛西海岸新区包括青岛市黄岛区全部行政区域,其中陆域面积约209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位于胶州湾的西边,与青岛老城区现有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连接,未来还规划有6条地铁或轻轨将贯穿黄岛。

    西海岸新区现有5个国家级园区和一批省级园区,如何实现这些园区的差异化定位,如何体现蓝色海洋战略,平衡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等,还有大量功课要做。

    从产业基础来看,青岛西海岸现在形成了港口航运、石油化工、家电电子、船舶海工、汽车及零部件、机械等六大产业集群。2013年实现生产总值2266亿元,占青岛市的28.3%。

    为了进一步往海洋经济转型,青岛市政府今年提出要调整黄岛石化区功能规划:加快油气储运管线和相关物流企业退出,对石化项目实施近限远迁。

    西海岸新区包括青岛市黄岛区全部行政区。黄岛一产业园区相关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新区提出要发展蓝色高端新兴产业,但原有传统工业,如家电电子、石化等,如何与新兴产业相融合和平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黄岛区政府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生产总值力争达到6000亿元,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还有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左右,人口规模280万,城镇化率稳步提高,推动青岛成为蓝色经济领军城市。

    今年在宏观经济增速下滑的背景下,青岛外资的引进仍保持30%的增速,外贸也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青岛市商务局局长马卫刚表示,今年以来,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青岛实际到位的外资超过20亿美元,位居第一位;同比增长了30%,增速居第二位。资金规模上超过深圳,深圳只有16亿美元。

     克服人才短板

    随着西海岸新区上升为国家级新区,青岛有望成为承接产业的投资热土,但人力资源是其当下的短板。

    文思海辉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北京的软件外包服务提供商,其执行副总裁吴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之所以选择青岛,主要看中的是二三线城市能为企业提供更实际的,如财税优惠政策等。

    “像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人力成本、租金等成本都太高了,现在有一种逃离一线城市的趋势;但二三线城市的人力资本,显然没法跟一线城市比。”

    青岛近几年在服务外包领域发展很快。2013年青岛市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首次突破20亿美元,执行额首次突破15亿美元,连续5年实现倍增,荣获中国服务外包最具潜力的城市。

    服务外包行业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大数据、云计算、物流网等信息技术。除了海洋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也是青岛转型的一大方向。

    张军表示,青岛对服务外包行业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沿着胶州湾,很多黄金海岸附近,都建有服务外包产业园区。

    为了解决人才短板,青岛市政府也承诺将加大人才培训力度。除了在山东各大院校开设服务外包等课程培训,还在不断借由社会培训机构加大相关人才的培训。

    马卫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现在比较缺的人才都是复合型应用人才,更多强调动手实操能力,需要具备实务经验。

    马卫刚称,随着新区获批,未来国家会有一些跟蓝色经济相关的产业政策陆续落地,也将会有更多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的措施,这能进一步提升新区的营商环境,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