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钢铁故事
——青钢54年岁月见证青岛工业“一段历程”
从许多年前盈利能力最强的行业之一,到全球经济低迷背景下依靠薄如刀片的利润苦苦求生,国内钢铁业走过的道路曲折而激荡。我市的青钢集团同样如此。这家拥有54年历史的企业,在青岛工业中颇具代表意义,直面困难,从未向市场妥协,坚韧不拔地转方式、调结构,硬是在夹缝之中寻到生存之道。
力伏“黄龙”
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青钢上空曾经盘踞着一条令人生畏的“黄龙”。
“黄龙”其实是炼钢转炉大烟筒里日夜冒出来的黄烟,裹挟着二氧化硫、氧化铁、粉尘等有害物质,凝聚于企业上空经久不散,最厉害的时候,二十公里之外都能看到。
“在我们厂房上方经常有麻雀做窝,时间不长,灰麻雀就会变得通体乌黑。由于排放的烟尘里含铁量太高,我们平时都不敢穿新洗的白衬衣,否则在厂里走一圈,白衬衣就成了黄的了。到了夏天,因为地上一层石灰,皮肤出汗以后经常被烧破,那叫一个疼啊!”在青钢工作了40多年的耐火车间老工人鞠纯良回忆。
近年来,青钢全面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大力开展节能减排,积极探索循环经济模式,倾尽全力整治“黄龙”。
据不完全统计,青钢花在烧结脱硫工程、煤气综合利用、焦炉废气发电技术、纯燃烧高炉煤气技术等方面的技术改造费用超过3亿元,装备了先进的除尘、脱硫、脱硝设施,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一氧化碳、粉尘、二氧化硫、废水几乎全部回收利用。
“现在,这条有名的‘黄龙’已经化为记忆,青钢已经变成洁净的现代化工厂,过去炼钢工人在弥漫的烟尘中挥舞钢钎、汗流浃背的画面看不见了,而是坐在主控室内,隔着玻璃幕墙,通过电脑控制炼钢全过程。”生于1970年代的炼钢班长江涌涛说。
第一炉钢水
青钢集团第一炼钢厂,青钢现址上唯一留存下来的炼钢车间。
就是在这里,青钢炼出了建厂后的第一炉钢水。
时为1959年10月13日,6吨转炉第一组建成的时候。
如今已年近八旬的董立初,是当年青钢第一炉钢水出炉时仍然健在的几个见证者之一,当时,他刚刚二十出头。“炉口泥封一层一层剥落后,火红的钢水喷溅出来,我们的内心激动极了。”
史载,1958年和1959年两年里,青钢只有两辆汽车,厂内运输主要靠人力地排车,手拉肩扛,这是那个年代主要的生产方式。
“当时我们一天要出四十炉钢,一炉钢是两吨,全部要靠人工完成。最忙的时候,每名工人都是没日没夜地干,实在太累了就去宿舍休息一会儿,而那个时候,所谓的‘宿舍’其实是非常简陋的窝棚。”
消失的“马笼子”
现在年龄超过五十岁的青钢人,对“马笼子”大多不会陌生。
这里的“马笼子”,并非真的是装马的笼子,而是工作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青岛人对一种火车的称呼。
“当时,大部分青钢工人都居住在老城区,去楼山后上班没有公交车可坐,即使后来有了公交车,票价也比较贵,于是,如果不骑自行车,大部分工人就选择去四方火车站坐‘马笼子’上下班,价格较为便宜。”1970年进厂、现年59岁的青钢工人胡健告诉记者。
“马笼子”实际上是当时铁路上安排的市郊火车,又叫“通勤车”。这种车实则是货运火车,据那时的老年人回忆,“马笼子”的车皮,的确是抗日战争时期运送战马的车皮,这种车多数情况下用于装货,车帮里衬、地面均为木板,外面为铁皮,车厢两侧是带滑轮的拉门。车厢里没有乘务员,没有座椅,乘客或站、或蹲、或席地而坐。
“这种车跑起来,会发出咣当咣当的响声,过道岔时会猛烈摇晃,坐的时间长有了经验,到哪儿晃得厉害心中有数,会提前防备。”
那时的青钢,“三班倒”的工人往往清晨六点上班,天蒙蒙亮就得去赶“马笼子”,咣当咣当地坐上一个小时。
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马笼子”退出历史。这时的青钢人,已有了日益丰富的公交线路可以选择,青钢接送工人、宽敞大气的班车也应运而生了。
青钢:54岁的历程
五十四岁的青钢,其前世今生,是青岛工业历程的一个缩影。
自1958年建厂后,青钢集团始终在青岛楼山后生存发展,辉煌于此,落寞于此,奋起于此,一座城市起伏跌宕的钢铁史,亦书写于此。
楼山又称“漏山”,位于青岛北部,清朝同治年间的《即墨县志》中有确切记载。早年间进出青岛必经楼山后村,因此这里被称作“咽喉之地”。或许仅仅是巧合,青岛钢铁业与楼山的“缘分”,早在两千年前就已绑定——春秋时期,青岛楼山后就有铸币场址;汉朝时期,胶东国郁秩县(今天的平度市)专设“铁官”。
青钢的前身是青岛第三钢铁厂。
时光推进到1958年,恰是举国上下“大办钢铁”的火红年代,青岛市委市政府根据国家对钢铁生产的要求,将大办钢铁中建立起来的 “小土群”钢铁基地整顿成7个钢铁厂,青岛农具机械厂、五金批发站、机械厂等单位在楼山后地区建立的钢铁基地,被命名为青岛第三钢铁厂。
1961年,青岛对钢铁工业布局进行调整,其他六个钢铁厂全部撤消,只保留青岛第三钢铁厂。一年后,青岛钢厂成立。
1958年至2012年,青钢共生产钢4618.6万吨、钢材4228.3万吨。全国的大小建筑中、全球飞驰的汽车轮胎中、青岛跨海大桥和胶州湾隧道中,都有这家企业冶炼出来的钢材;无论是产值、利润、还是上缴税金,这家企业都始终在青岛企业中名列前茅。
而正是在这五十多年间,这家企业亲历了从巅峰到低谷的落差,曾经长久徘徊而无法找到前路。
回想起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青钢,一位老工人神情激荡。“那时候,青钢绝对是大企业、大单位,进了青钢就意味着捧上了‘铁饭碗’,每天走进工厂大门的时候挺胸阔步,那是一个自豪啊!有一个时期,我们一名熟练工月工资可以拿到25块钱,比一般的政府工作人员还多五块。经常有部队转业的人,主动要求来青钢,而不是去政府工作。”
有辉煌,也曾失落过。
1995年、2008年,恰恰是在两次重要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风暴的爆发时段,青钢迎来了命运转折点。
1995年和1996年,由于市场环境和自身机制、管理等多方面因素,青钢连续两年出现严重亏损,年亏损额高达上亿元,不少生产线停产,很多工人没活儿干,就去楼山后的集市上做起了小买卖。
2008年金融风暴之后的故事则广为人知,国内钢铁产能的严重过剩,加上全球市场需求长期不振,使青钢进入了一个更为漫长的“冰封时代”。
然而,也就是从这时起,青钢开启了痛苦却昂扬的转型年代。
青钢的转型故事,比过往任何一个年代更精彩、更值得回味。
王君庭:“青钢未来”系于转型
自2008年至今,青钢集团董事长王君庭不止一次地将关于“存亡”的命题抛给所有员工。
现在看来,他的话绝非危言耸听。
青钢当下“两件事”
产能严重过剩,一直是回荡在国内钢铁企业头上难以破解的魔咒,粗钢产能超过1000万吨的大型钢铁企业目前已经达到10余家。针对产能过剩,国家一直在推进钢铁企业转型升级。
产能过剩之外,成本居高不下、市场需求萎缩等因素的长期存在,使国内钢铁业被迫步入微利时代,去年全国规模以上钢铁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98%。产能仅为四百万吨的青钢,与那些产能动辄超过千万吨的“巨无霸”相比要孱弱的多,如果不能独辟蹊径,将很难在更为激烈的竞争中存活。
“青钢一直在专心做着两件事——在战略方向上,全面实施差异化、高端化市场战略,大力研发优特钢等高端产品,打造国内重要的精品钢材基地;在发展方式上,全力实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在生产成本、采购成本、管理成本大幅下降的同时确立竞争力。”
砥砺五年,一个高端化、个性化的新青钢,已令业内不敢小觑。
“精耕细作”高端产品
在产品调整上,青钢的做法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运用差异化策略在高端产品领域精耕细作。
即使是在资金最紧张的时候,青钢也坚持投入数亿元进行技术改造、装备升级和创新能力提升,并与国家科研机构和高效产品用户密切合作,全力组织工艺技术攻关,研发出大批高效品种钢材。
现在的青钢,拥有国际领先、全市装备自动化水平最高的设备和工艺。该集团第一炼钢厂党委书记曾祥林告诉记者,在轧制6.5毫米线材时,从原料到成品的全过程都已不需要人工,全部实现自动控制,“在轧制速度上,上个世纪70年代仅为每秒十几米,90年代初是每秒50米,现在则是每秒120米,轧制出来的钢帘线比头发丝还细,而且全部做到粗细均匀、韧度一流!”
“在青钢的产品构成中,建筑用钢材产量已经低于10%,而工业用优质钢、品种钢比例达到90%以上,并且有力带动了当地钢铁深加工配套产业的发展,据粗略估计,相关配套产业的产值已达七八十亿元。 ”王君庭说。
目前,青钢的高端产品已经形成独特优势。2012年,帘线钢、胎圈钢丝用钢,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市场40%以上,为全国第一;焊接用钢占全国市场35%以上,居全国首位;汽车用弹簧扁钢占全国市场30%以上,居全国第二。近几年,青钢优质产品还增量出口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地区,在国内外市场盛享美誉。
节能环保就是竞争力
这些年来,由于铁矿石、人力、物流等价格的全面上涨,青钢的经营成本平均每年以近20%的速度上涨,利润空间越发稀薄。怎样把失去的利润“抢”回来?青钢的办法是突破惯性思维,竭尽全力节能减排。
如今的青钢,已经是一家高度信息化的企业。在投入巨资淘汰落后技术,改造、引进节能减排先进装备和技术的同时,青钢将信息技术全面应用到生产经营中,利用信息化实现智能化远程集中计量、过程工艺数据共享,节能减排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节能造就竞争力,减排就是生命线!”微利时代,王君庭作出这样的判断。
历经持续努力,青钢炼钢工序能耗、炼铁工序能耗、综合焦比、烧结工序能耗、烧结固体燃耗等主要能耗指标,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同时在国内同行业中率先实现了高炉转炉煤气的闭路循环、工业用水的闭路循环、固体废物的闭路循环和余热余能的循环利用。
据统计,青钢2012年吨材成本比2011年实际降低344.63元,降低成本总额达到约8.56亿元,有效遏制了亏损,增加了效益。
一个更洁净、更节约的青钢,机体内所迸发出来的新能量日益强大。
青钢大事记 1958
12月1日,青岛第三钢铁厂成立。 1959
10月13日,6吨转炉第一组建成,炼出第一炉钢水。 1962
8月29日,青岛钢厂成立,同时撤消青岛第三钢铁厂。 1966
10月,青钢转炉车间高架厂房开工建设;12月,转炉车间成功试炼电焊条钢等10个新品种。 1973
5月,5吨电炉工程开始建设。 1988
鲁南铁合金厂并入青岛钢厂,青岛钢厂更名青岛钢铁总厂。 1990
7月1日,青钢高速线材厂轧出第一根6.5毫米规格高速线材。 1992
10月6日,青岛钢铁总厂改名为青岛钢铁总公司。 1996
5月3日,青钢1号高炉炼出第一炉铁水。从此,青钢告别了有钢无铁的历史。 1999
12月29日,青岛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青岛钢铁有限公司挂牌成立。 2001
1月21日,国家工商局将“青钢”商标正式注册。 2002
9月19日,青钢举行新高线、新1号高炉等六项工程竣工投产典礼。 2007
10月31日,青钢全面实施办公自动化,推动信息化建设。 2008
1月15日,高炉TRT发电节能项目论证会成功举行。 2009
9月,青钢深入开展挖潜降本增效活动。 2010
12月,青钢洁净钢生产线技改项目投产。 2011
3月,优特钢高线技改工程圆满完成试轧任务。 2012
青钢帘线钢、胎圈钢丝用钢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以上,为全国第一;焊接用钢占全国市场35%以上,居全国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