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岛整合资源成立企业托管中心 制图:蔺琳 记者从市政府国资委获悉,为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大改革调整力度,日前,我市对现有托管中心资源进行调整整合,按照“统筹运用资源、统一政策把握、统一管理模式”的原则,在青岛市工业企业托管服务中心更名为青岛市企业托管中心的基础上,将商业企业托管服务中心、物资企业托管中心整合纳入青岛市企业托管中心,并列市直单位管理。统一协调做好托管服务工作,继续承接资产经营公司调整重组后不能推向社会的问题,继续服务于国企改革调整大局。 据了解,托管中心的整合也是继四月中旬我市做出对机械、益青、二轻、纺织、海珊等资产经营公司进行调整重组决定后的又一重要决定,此举将从根本上整合现有托管中心资源,集聚力量,发挥优势,解决资源利用不充分、执行政策不统一以及小而散等问题,更好地适应资产经营公司调整重组需要,统一协调做好托管服务工作。 而在“十二五”期间,我市资产经营公司调整重组将到位,采用多种模式推进资产经营公司向市场竞争主体转型。对具备一定产业优势的资产经营公司进行整合,引进战略投资者,对以工厂驱动的“橄榄型”模式升级为以研发和市场拉动的“哑铃型”模式,做到“研发强、产业精、市场大”,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所属企业数量不多、资产运营能力明显弱化的资产经营公司,撤销建制,存量资产划转相关行业的企业集团实施资本运作,遗留问题移交市企业托管中心。 三合一 企业托管中心资源获整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早在2006年底,青岛市医药化工企业托管服务中心就已成立,该中心是我市工业领域首个企业托管服务中心,将要作为 “承载医药化工企业深入改革的“后方基地”。当时主要承担原国风集团、凯联集团等已破产企业利用土地安置职工遗留下来的不能推向社会的问题。 随后,青岛市工业企业托管服务中心于2007年2月成立,隶属青岛市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领导,为自收自支、不定规格的事业单位。主要受托管理青岛市医药、化工、纺织、海珊、益轻、二轻、机械、电子等行业资产经营公司改制后,已破产企业和实施《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六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职工分流安置工作理顺职工劳动关系的报告的通知》(青政办发〔2000〕45号)利用土地安置职工遗留下来的不能推向社会的问题。包括遗留企业协保”人员、重工伤病号管理;离休干部管理;企业精简人员、供养直系亲属、家属工管理;企业档案管理、宿舍管理;负责企业债权、债务的处置;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青岛市工业企业托管服务中心设有医化部、纺织部、轻工部、机电部。 而商业企业托管服务中心和物资企业托管中心隶属于市商务局,前者负责在流通领域退出国有资本的改革中,确保企业和员工稳定,并运用市场机制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妥善处理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后者负责组织指导国有物资企业实施国有资本有序退出以及由此产生的国资监管、职工分流安置、系统内企业党建等工作。 记者从物资企业托管中心2011年工作会议材料中看到,该托管中心主要做企业破产减债、资产盘活变现和职工遗留问题等,其中,至2010年底,已经累计减少企业负债额3.29亿元,涉案标的额1.77亿元,下降率达42.9%和59%。此外,2010年还完成了103处260亩土地转让工作,实现了土地变现收入1882万元的良好业绩;争取了市财政资金支持172万元,较好地解决了困难企业离休人员的年度医疗费和优诊费;筹措资金128.7万元,解决了8户企业110名职工的各类遗留问题;统筹调剂资金,解决了4户关停企业的留守费用,保障了企业的正常运行。 而实际上,早在6月15日,我市就召开了企业托管中心整合工作会议,此次会议的召开,也标志着我市企业托管中心的正式组建,标志着工业、商业、物资三个托管中心整合工作正式启动。 市委常委、市国资委党委书记胡绍军认为,本次托管中心整合,既是整合政府资源、优化配置、优势互补的需要,又是适应资产经营公司调整重组、服务国企改革调整大局的需要。市企业托管中心要尽快介入整合后的管理工作,尽快熟悉情况,摸清底数,掌握实情,防止工作脱节和出现管理空挡。尽快理顺整合后托管中心的内部管理关系,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关系,与托管企业的关系等等,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切实加强管理,使各项工作尽快步入正轨,尽快形成新的运行管理机制。 四并二 资产经营公司重组完成 与此同时,记者也注意到,相对于我市对承担“遗留下来的不能推向社会的问题”的企业托管中心的整合,进入今年以来,我市对资产经营公司的重组也堪称近年来史无前例。 据了解,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市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为目标,以工业主管局转体为突破口,先后撤消原市一轻局、二轻局、机械局等国有企业主管部门,分别组建了青岛益青国有资产控股公司、二轻总公司、机械总公司等9个资产经营公司,成为全国首个工业主管局转体城市,为我市工业体系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市场经济时代,资产经营公司率先成为国企改革的排头兵,为推进所属企业的改革、解困、稳定、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在完成98%市属国有中小企业改制任务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受到了国务院国资委的充分肯定。 5月中旬,市委、市政府正式研究通过了市属资产经营公司调整重组方案,标志着我市酝酿多年的资产经营公司调整重组终现“破冰”。根据方案,将青岛益青国有资产控股公司、青岛市机械总公司整体并入青岛华通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将青岛海珊服装服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并入青岛市纺织总公司;将青岛市二轻总公司权属国有企业及国有权益划转至青岛市华通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青岛市二轻集体工业企业联社更名为青岛市集体企业联社,列市直单位管理,对其权属集体企业及资产进行管理和运营。青岛益青国有资产控股公司、青岛市机械总公司、青岛海珊服装服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市二轻总公司不再作为市直企业管理。 对机械、益青、二轻、纺织、海珊等剩余资产经营公司实施一揽子重大调整,标志着我市资产经营公司改革重组全部完成。市国资委认为,这次调整重组,是市委、市政府在国企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的关键时刻,为加快推进“转方式、调结构”所做出的又一项重大决策。通过调整重组,理顺了产权关系,完善了产业链条,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搭建起新的支持改革调整引资发展的平台,进一步壮大和提升了市直大企业的国有资本运营能力,有助于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为我市“十二五”经济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翻一番 国资总额在整合中增长 记者从市政府国资委获悉,“十一五”期间,青岛市国有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据青岛市政府国资委动态监控数据显示:2010年末,青岛市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846.42亿元,国有资产总额629.49亿元,比“十一五”初分别增长140.31%和99.21%;2010年监管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60.74亿元,利润总额91.95亿元,上交税金110.43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1.7倍、3.9倍和2.3倍。 这其中有一个细节,就是经过五年的调整,全市国有资本分布的行业大类已由71个调整到48个,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大型骨干企业和优势企业集中、向企业核心主业集聚。中小企业改制退出率达96%,资产经营公司市场主体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投资公司实施全面整合。出资人监管体系不断完善,依法规范国有产权管理,不断完善业绩考核制度,确立了会计、审计、统计“三计结合”的出资人财务监督体系,建立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体系,实现外派监督工作全覆盖。五年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年均达到104.3%。 这其中,对国有优势板块资产的整合和相对弱势板块资产的重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过程中,既有海信、青啤、双星、青岛港等传统优势国有企业的高速发展,也有华通、国信、城投等新整合国有投资企业的快速崛起,更有青纺联、海湾等企业在轻装上阵之后的快速前行,当然,也有三大企业托管中心在这场国有企业的发展浪潮中的勇于担当责任,它让改革重组变得没有后顾之忧。 而一些重新组合之后的企业发展也被重新树立了方向,在青岛益青国有资产控股公司、青岛市机械总公司整体并入青岛华通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之后,华通集团董事长王磊在采访中曾经表示:“华通将借助资本的优势重点推动青食钙奶饼干、电站阀门等企业的发展。”(本报记者 门国锋) |
上一篇:资源整合3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