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制定者的工作就是,在宴会如火如荼之时,悄悄拿走诱人的酒杯。”美联储前主席马丁对央行职能的形象描述表明,政策的制定,往往会出乎预料。 5月12日存准金率的再次提高,就多多少少出乎预料。虽然该政策的出台,为前一天CPI数据出炉后政策走向之热议争论暂时画上句号。 之所以说微超预期,主要是指政策出台的时点。此前,为避免对市场造成较大影响,提高存准金率措施的公布时点往往会放在周末,而本次出台的时间点却是周四。在公布CPI仅一天后就上调存金率,表明控通胀仍是人民银行近期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就在此前,人民银行已经在今年内4次提高存准金率,2次加息。 并非仅中国央行重视通胀,其他各国亦不敢稍有懈怠。4月初,欧洲央行宣布加息25个基点,近三年来的首次加息举措,意味着欧洲央行对通胀的表现不甚满意,2.6%的实际数据,已超过2%的欧洲央行通胀目标;而印度更是抗通胀之“急先锋”,该国央行于5月3日再度加息,50个基点的力度不仅超出预期,且已是2010年3月份以来的第9次。 不断紧缩的政策是否会对经济增长造成伤害?不妨从大佬们的表态中找找答案。“加息步子过大过快,会损害经济复苏,会对就业造成负面影响。欧洲央行已通盘考虑了这些问题,很好地把握加息的幅度和时机,且注重防止通胀的‘两次效应’。”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如是表态。而印度央行行长苏巴拉奥的表述则更为直接,“降低通胀是当务之急,为此甚至可以牺牲短期经济增长。” 央行口中“没有上限”的存准金率当然也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造成影响,况且,相比于国外相当一部分央行仅把“稳币值、保就业”作为目标而言,肩负“稳币值、控通胀、保民生(就业)、促增长”四大目标的中国央行就显得尤其不容易。为控通胀,需以放慢经济增长为代价,而经济增长速度放慢,难免会对投资领域产生不利影响,此即为控通胀之“危”。 4月份月度数据显示,中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较上月回落1.4个百分点,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低于上月0.5个百分点,而从2010年11月份开始,该指数已连续数月走软,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已经出现放缓迹象。 但“危”中亦蕴“机”。就加息、提高存准金率等手段而言,一个浅显的解释,过剩的流动性尽管在温度不断降低之下暂时冻结,但并没有流到池子之外,一旦温度回升,解冻后的池水仍将活力四溢,甚至会掀起更大波澜。 后续政策是否还会保持一月一提存准金率,两月一加息的节奏,尚需观察,需要做的,是将眼光放长远。 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一定还会打开一扇窗。 (本文不作为投资的依据,仅供参考。更多财富视点文章请浏览或东亚银行财富管理官方博客。)东亚银行(中国)财富管理部 |
上一篇:新规启航,长期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