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行“丢西瓜捡芝麻” 从昔日的荒野渔村,摇身变成了如今集大港口、大工业等国内外工业巨头的现代化新城区,青岛开发区用了26年。近几年,随着大炼油项目、黄岛发电厂、丽东化工、海尔、海信、上汽通用五菱等大企业相继落户高新区,其相对应的上下游中小企业也如同雨后春笋般竞相在开发区冒出。“大项目+小企业”已经成为如今开发区工业格局的新特点。 在这种格局之下,除了发展特色金融之外,当地的金融机构还呈现出明显的“抓大放小”的新趋势。招商银行开发区支行行长项长征对此就深有体会。“往前倒数三年,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在抢大项目大企业,因为这些大块头动辄伍六亿的授信,足以让银行赚得盆满钵满。”项长征说,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大批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越发明显,而大项目基本已被开发殆尽,如何围绕中小企业做文章成了各家金融机构思考的重点。 以招行开发区支行为例,区别于其他所有支行网点,该行首先创新开发出了“企业供应链融资”计划,提出针对中小企业的 “1+n”的融资方案。项长征介绍说,“1”是指一个大项目或大企业,“n”则是服务这个大项目或大企业的数个配套企业。“这些中小企业产供销产业链都有保障,在这个基础上推出只针对他们的账单贷款、无抵押无担保信用贷款等新产品。”项长征表示,通过“抓大放小”,既增强了金融机构自身的创新潜能,又最大范围地服务了当地的中小企业,也是当地金融业近几年显现出来的最明显的新变化。 在采访中,当地的不少中小企业都表示,由于近两年国家收紧银根,企业融资难始终是制约发展的大问题。一家从事物流行业的中小型企业主告诉记者,虽然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加了,但有时候毕竟 “僧多肉少”,想从银行贷款的企业数量太多了,银行也很难满足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从“一枝独大”到“全面开花” “这个问题今年就能有明显的改善。”提到开发区金融业的现状,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服务业发展局行业协调处处长邓芳用银行机构“一枝独大”来形容。邓处长介绍说,目前开发区集中了22家银行机构、20家保险机构、2家证券营业部、3家典当行还有一家小额贷款公司。虽然作为金融业的“老大哥”银行机构近两年在助力当地企业特色投融资服务方面都在不断创新,相关政策也适当向中小企业倾斜,但作为一个工业密集的港口城区来说,金融机构不仅数量不多,种类也不够完善。 根据 《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意见》,在“十二五”期间,开发区要着力打造特色金融示范区,顺应自由贸易港区发展趋势,围绕服务家电电子、海洋工程、石化、汽车、船舶等产业和港口、贸易、物流等领域,引进业务特色鲜明的金融机构和组织,构建专业化的金融要素市场,大力开展产业金融服务,深化发展离岸金融,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今年我们将再引进一家小额贷款公司,另外还有两家处于筹备期。”开发区服务业发展局行业协调处处长邓芳透露说,此外,村镇银行、外资银行分支机构以及国内外知名的风投、创投、股权投资机构今年也要加大引进力度。通过打造一个多元化的金融平台,最大效率地实现银企对接。此外,还通过与高校合作,重点培养符合开发区特色的金融专业人才,保障打造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体系。 “开发区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提出了要发展五大板块,即东部港口区、南部凤凰岛国际旅游岛、中部国际生态智慧城、石化产业循环经济区和黄岛老城区、北部产业新区。这也给金融机构的发展带来了契机。”记者即将离开开发区时,一名专门负责金融方面工作的政府工作人员乐呵呵地告诉记者,目前已有不少金融机构分批前来调研,开发区金融业今年注定要迎来“井喷式”发展,量质齐升、全面开花的金融新格局将助港区企业“如虎添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