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财经频道> 青岛财经 > 正文

青岛110家企业大搬迁 原址发展现代服务业(图)

来源:青岛日报 2011-02-25 06:12:50

    ■这是青岛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企业搬迁,搬迁企业达110户,职工7.48万人

    ■“腾笼换鸟”,为青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提供理想平台和广阔空间

    这是青岛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企业搬迁,搬迁企业达110户,涉及土地15413.8亩、职工7.48万人、固定资产221.6亿元。这些企业数十年间在四方、李沧等老城区跌宕浮沉、阅尽沧桑,并已深深融入老城区发展脉络,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是多么“不合时宜”的搬迁时刻——2008年我市全面启动老城区企业搬迁之时,正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蔓延之际,原先那些满世界寻找合作项目、财大气粗的投资者纷纷“哑了火”,搬迁企业招商引资困难重重。

    然而这又是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因为它对这座城市的未来意义重大:只有实施老城区企业的大规模搬迁,青岛工业才能在新一轮产业集聚中实现大调整、大优化;只有通过搬迁使老城区实现“腾笼换鸟”,现代服务业才能风生水起,城市功能才能全面改善提升,青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才能拥有理想平台和广阔空间。

    而当三年的时间过去,全市110户拟搬迁企业中,已有54户启动搬迁,涉及固定资产72.5亿元、职工3.69万人,其中,17户企业的新项目竣工投产,另有17户企业的新项目开工建设,目前已累计完成项目投资34.3亿元。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结果。

    1 举措 先易后难梯次推进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搬迁办主任项阳青表示,依照先易后难、层层深入的思路,一步一个脚印地梯次推进,才能克服各种困难取得不错的成果。

    “我市老城区企业搬迁是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在充分调研摸底的基础上形成搬迁规划和实施细则,依照先易后难、层层深入的思路,一步一个脚印地梯次推进,才能克服各种困难取得不错的成果。”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搬迁办主任项阳青这样告诉记者。

    2008年,我市首先锁定机械、轻工等领域相对容易搬迁的企业,对一批条件基本成熟的企业先行启动搬迁。市搬迁办综合规划、国资、土地、环保等部门和四方、李沧等区的意见,从110户拟搬迁企业的大名单中,筛选出20户首批搬迁企业,其中机械、轻工类企业16户,占总数的80%。目前,首批启动搬迁的20户企业全部开工建设,并已有10户企业的新项目竣工投产。

    2009年,我市老城区企业搬迁的重心,开始向影响城区居住环境、存在生产安全和环保隐患的化工类企业转移。当年,全市有4户化工企业纳入搬迁计划,占当年启动搬迁企业总数的23.5%。化工企业搬迁改造的启动,标志着我市老城区企业搬迁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

    此后,我市搬迁重点全面向大企业和成片搬迁转移,老城区企业搬迁进入深水区。 2010年,海湾集团下属的3户化工企业海晶化工、海洋化工、东岳泡花碱相继列入搬迁计划。同时,从原址成片搬迁的企业达11户,占当年所有搬迁企业的比重为64.7%,远远超过2008年的45%和2009年的47%。

    项阳青表示,为推动老城区企业加快搬迁,市委市政府除在土地、财政政策等方面为搬迁企业创造有利条件外,还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不利影响,连续两年举办大型招商推介会。 “2008年我市重点推介160个重点项目,其中50多个项目当场达成合作意向,签约资金总额达224.7亿元;2009年又推出217个重点招商项目,签订合作项目标的额达116亿元,引进了一大批国内外大财团、大公司,有力推动了搬迁企业的合资合作与改制重组。 ”

    2 亮点 装备技术全面提升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董德义表示,2010年,17个搬迁企业新项目设备投资额达38.2亿元,年可实现销售收入将是搬迁改造前的2.2倍。

    “海湾集团所属的企业陆续从老城区迁出后,将在胶南董家口、平度新河打造两大化工产业区,形成‘一南一北’两大园区双翼联动、齐驱并进的发展格局。 ”说到搬迁,海湾集团董事长罗方辉说。

    据记者了解,在搬迁过程中,海湾集团旗下的双桃精化、海晶化工等企业,全部应用节能、环保技术对原有生产工艺进行调整,全面淘汰落后产能,实施优化升级,朝着高端化、低碳化、集群化、绿色安全的“绿色化工”目标迈进。一个更加符合新型工业化特征、更具竞争力的化工新基地,将随着搬迁的加快在我市强势崛起。

    而当海湾集团的绚丽蓝图渐次铺陈之时,软控股份公司已在品尝搬迁改造的甜美果实。搬迁以前,由于发展空间狭小,这家企业的生产能力始终受到限制,一些关键部件不得不依靠外部加工。从2008年开始,该公司搬迁至胶州建立软控装备产业园,借此实现了产能、技术、管理、节能的全面提升,与搬迁前相比,软控股份销售收入增长124.5%,行业排名由世界第16位上升至第4位,运营能耗减少30%以上。

    市经信委副主任董德义告诉记者,我市老城区企业在搬迁过程中,全都实现了装备、技术升级。据统计,2010年,17个搬迁企业新项目的设备投资额达38.2亿元,占当年搬迁改造投资总额的51.6%,年可实现销售收入将是搬迁改造前的2.2倍。

    在搬迁过程中,我市大批企业正由粗放型发展模式向内涵型快速转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大幅提升。例如,双桃精化公司搬迁后,新建项目采用节能领域的新工艺、新技术,对生产流程全面优化;青纺联集团搬迁后,纺纱织布设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高档特色纤维天丝、木代尔的用量占到全国总量的30%以上。据测算,全市34户新项目已开建或投产的搬迁企业的单位能耗、污染物排放量,将比搬迁改造前分别下降10%和20%。

-

相关阅读
相关链接

上一篇:【两会】银行行长会诊:乱收费排队难如何解决
下一篇:【两会】青岛银行郭少泉加快培育本土法人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