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3 工作不固定,想走就走 采访中,记者还注意到一个现象,这边是各家用人单位高喊“用工荒”,抱怨“ 没人手”,那边在辽宁路、蒙古路的街头却聚集着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在揽活儿,包括钟点工、清洁工、泥瓦工、管道工甚至司机、厨师等等。 在辽宁路上,记者跟正在揽活儿的孔磊谈了起来,他说 ,在青岛打工五年,他干过家政工、装修队、建筑工地、长途运输,但从去年开始,他就不再挂靠公司,而是自己单枪匹马到劳务市场上找生意。一年中,孔磊工种变换频繁,有时上半天还是司机下半天就成了管道工,虽然不固定,但一年下来,他的收入竟比在公司时赚的还多。 “在公司时间不自由,还禁止在外拉私活儿,一个月的工资2000元,有时候还拖欠不发,光讨债就够折磨人的。”孔磊说,“自己干虽然风险大,但好处就想干就干,想走就走,运气再差也不会被拖欠工资。” “工作不固定也都是让部分企业逼的。”说这话的是正在靠活儿的小赵,他之前看到一家企业在招仓库管理员,他去应聘,结果因“无相关工作经验”被拒绝,小赵无奈,只好到劳务市场自行找活,“小年之前能拉到活就干,实在找不到活就直接回家。” ■原因 缺乏合理的岗位配置 “‘民工荒’之所以出现,跟国家大的经济背景变化有关系,这直接导致了社会人力资源结构发生了变化。”青岛市企业知识经济研究会人力资源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冷继昌说。 冷继昌说,从大的政策背景来说,国家对农民、农业、农产品的扶持政策 ,使得农村经济逐渐活跃,农民的收入逐渐提高,进城打工和在家务农的收入差慢慢缩小。那些中年妇女和年龄稍大的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实现较高的收入,而且可以照顾家人和孩子,成本大大降低,所以宁愿在家门口少赚点也不远舍近求远进城务工。 而那些80后、90后的年轻人们,一方面富裕的家庭经济条件让他们衣食无忧,所以,打工赚钱已经不是放在第一位的选择了。很多年轻人在经过短暂的工厂打工、职业技能培训之后,开始在城市里简单创业。他们虽然设备简陋,技术不成熟,门店等等也相对较小,但是自主创业的收入比起在工厂打工显然要高不少,重要的是,他们从创业中实现了从小到大 ,由弱到强。 那么,部分企业为什么留不住农民工?冷继昌认为,最重要的是,没有给农民工这个群体一个合理的岗位配置。不少企业根本没有人力资 源管理部门,即使有,对于农民工群体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是认为他们就是简单的“干活的”。 农民工个人的职业规划没有跟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企业对于农民工缺少情感上的关怀,而相对于其他的企业员工来说,福利待遇少,企业不知道怎么样选人用人,农民工不知道如何干,干什么,既是企业人力资源的浪费,也造成了农民工的“被边缘化”。 ■出路 企业转型已“非转不可” 冷继昌认为,应对“民工荒”,远不是用人单位一厢情愿地加薪即万事大吉的,而更应该是从全方位的制度上,为他们提供进入城市的无障碍通道;更应该是所有雇佣他们的、接受他们服务的,以及为他们提供服务的相关部门和人员,都能给予他们发自心底的尊重和关爱,让他们能够享受他们本该享受的权益。 要想缓解“民工荒”,首先需要企业转换观念,不能再依赖廉价劳动力提高利润,而是要靠结构升级和技术改造提高农民工待遇,以缓解招工难的现实压力。此外,企业有必要进一步改善农民工生活工作环境,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以充实农民工精神生活,激发农民工的团体幸福感和企业的凝聚力。 成龙咨询集团高级咨询师张晋瑞认为,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提升着农民的收入;而农民收入的增加,逼迫着企业工资的提高。这一逻辑的背后,是一股强大的市场力量。对生存于市场的企业而言,这是不可抗拒的力量。 当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不再,企业的生存之道,除了梯度转移,除了借道科技、品牌等沿着产业链的高端向上方向发展之外,别无他途。“经济转型”在中国说了好多年了,却鲜有成效。但频繁上演的“民工荒”却真切地预示着,这一天的到来已经并不遥远。 “民工荒实质上是一种劳资博弈,要么企业加薪,要么民工不来,有远见的企业家就会转变生产方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通过转型升级获得的效益来消化劳动力薪资提升后上涨的成本,这是一种倒逼,是劳动力市场逼着企业转型升级,市场之手永远是最有效的。”张晋瑞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