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荡漾着碧蓝海水的青岛南翼,有一个百年小渔村:董家口。仅仅500多天的时间,这个当年平静的小渔村,就已经被勾画出国内第一深水大港的雏形——董家口港。截至目前,董家口港区入驻项目总投资超过400多亿元,今年底,40万吨超大型矿石码头和3.5+5万吨通用码头将简易投产,港区将提前2-3年实现开港。 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支柱 青岛是一个海湾型滨海城市,建制一百多年来一直将胶州湾作为赖以发展的 “母亲湾”,目前湾内开发利用与产业集聚已达到饱和状态,面临着发展空间拓展难题。特别是原油、成品油码头,铁矿石、煤炭码头,集装箱码头等混杂分布在湾内,影响了青岛港口向更高层次发展。 基于此,青岛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开发建设青岛港口 “一湾两翼”的南翼——董家口港区的重大决策。2009年3月,交通运输部和山东省政府联合批复 《青岛港董家口港区总体规划》:港区规划总面积约70平方公里,临港产业区55平方公里,码头岸线约35.7公里,规划设计泊位数112个,年吞吐量3.7亿吨。作为青岛港口的重要组成部分,董家口港被正式纳入了国家港口发展战略布局,突破了青岛市港口百年来胶州湾内发展的历史。 董家口港区通过参与青岛港口间的分工协作,将实现胶州湾内货种的有序转移,建成以干散货、液体化工为主的综合性港区,前湾港区将逐步发展成为集装箱专业港区,形成“湾内完善、湾外发展、功能互补、协调推进”的格局。 同时,为适应船舶大型化、专业化发展趋势,港区规划了超大型矿石泊位和超大型油品泊位, 可以满足世界最大的40万吨级矿石船和45万吨级油船靠泊,今年年底建成的国内首个超大型矿石泊位,可以吸引大宗货物在此中转。 董家口港区的开发建设意味着青岛港口将形成世界第一的1.18亿吨矿石通过能力、全球领先的4000万集装箱吞吐能力、全国第一的原油吞吐能力,承担起国内大宗散货集散中心和重要的能源储运中心的使命,增强对山东乃至全国经济辐射带动作用,成为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支柱。 打造以物流交易为主的第四代港口 进入新世纪,港口从单一的装卸港口转变为综合性服务港口,从初级的货物装卸提升为高级的货物交易、金融和信息服务等。董家口港区的开发建设,立足调整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建设以物流交易为主导的第四代新型港区。由传统的“一装一卸”的港口生产,向以保税物流功能为基础、建立大宗物资能源交易平台的方向发展。 高起点集聚现代物流产业,形成现代国际航运贸易集聚区,建设集运输、仓储、加工、分拨、信息、金融为一体的综合物流中心。以总投资97亿元的中石化LNG项目为代表的天然气输送平台,建成后将输送至整个华北地区,形成海陆双气源保障,发展以现代洁净能源为主导的产业链,提高洁净能源消费比重,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以全球五大独立能源贸易公司之一瑞士摩科瑞能源集团为代表投资的原油交易平台,拟建成东北亚最大的原油期货交割库,实现由传统石油存储向建设能源储运中心转变;以大型铁矿石、煤炭为主的大宗战略物资交易平台,通过建设大型矿石保税库,实现传统码头运作模式向现代运作模式转变。通过搭建以上三个平台实现由传统意义上的港口运作理念向建设物流为主导的新型港区理念转变。 目前,港区正致力于建设以矿石、煤炭及原油为主的10平方公里保税功能区,从最低级的保税仓库建设着手,逐步建成功能齐全的综合保税区,最终实现自由贸易港城的构想,构筑物流业发展的支撑体系。 建设三位一体的现代化新港城 董家口港区建设充分借鉴世界地主港发展的成功经验,实施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地主港模式。组建青岛董家口港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对港区实施统一领导管理、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开发建设、统一招商宣传,并建立了市场化的运作平台,有效整合了政府管理职能,保证了各项决策的畅通高效。 港口和城市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董家口港区除70平方公里的港区外,还规划了55平方公里的临港产业区和30万人口的临港新城。 为保证国际深水大港的建设与长远发展,在开发建设初期,围绕建设青岛南部新城区,积极构筑三位一体、互动发展格局,实施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开发建设、统一产业布局、统一行政管理,实现对岸线、临港产业、城市土地、配套设施的集约化利用,推动港口经济和城市发展协调前进,将董家口港区建成全国第一个真正实现港区、临港产业区、生态居住“三位一体”,以港区为龙头,临港产业为支撑,港区服务业为保障,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国际新港城。 “港区建设如火如荼,入驻企业蜂拥而至”,董家口港区开发建设指挥部负责人王志军如此概括当前的港区建设和招商情况。截至目前,董家口港区入驻项目总投资超过400多亿元,中石化LNG项目已经开工,瑞士摩科瑞能源集团原油码头项目、新加坡万邦集团超大型矿石码头项目、华能集团煤炭码头项目以及大唐集团煤炭码头项目等都已进入实质运作阶段。今年底,青岛港40万吨超大型矿石码头和3.5+5万吨通用码头将简易投产,港区将提前2-3年实现开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