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保险业的“阳光之道” 阳光保险成立五年即身居行业“七国集团”,昔日百万元创业今朝坐拥300多亿元资产 多年以前,观察家们就曾被这个时代出过难题。他们于是只能模仿更早的先人的话说: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是一个复杂的时代。 对于中国的金融以及保险企业来讲,2005年至2010年,曾经迎来了资本市场的黄金三年,曾经迎来了外资保险企业的强势进入和小心无奈,曾经迎来了新公司审批的禁止和放开,曾经迎来了金融危机以及金融危机之下,一批金融企业的苦苦挣扎。 阳光保险恰恰就生于、长于这样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它执着理想、坚守信念、不浮躁、不随波逐流;它创新盈利模式、领跑行业,创造了“阳光速度”,让业内外惊叹。 一支“快速部队”的传奇 2005年7月28日,阳光保险正式获批营业执照,它追求理想的征程从此开始。 五年后,阳光保险从创业初期只有9人的核心团队,到2010年6月末已广纳近7万名优秀员工和代理人;从2005年创业资金不过100万元,到2010年6月末注册资本金集团达到37亿元、产险18亿元、寿险16.5亿元,成为国内除国有和上市公司外,资本金最高的保险公司;从最初产险公司仅有资产14亿元,到2010年6月末集团总资产达330亿元;从开业首年保费不足亿元,到2010年日进保费近亿元;从创业初年仅承担保险责任186亿元,到2010年6月末承担保险责任超过16万亿元,累计上缴利税超过28亿元。 五年后,截至2010年6月末,半年保费总收入达到130亿元,年底预计将超200亿元。产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近56亿元,由2009年第9位升至52家产险公司第6位;寿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超过74亿元,规模保费和新单期交标保双双跻身市场第8位。阳光产险跳出“产险公司三年怪圈”,开业23个月即实现盈利,目前已保持连续四年盈利;公司投资收益率连续四年行业领先。 如今,阳光保险集团已跃进了中国保险业“七国集团”,它像一个卓越的长跑者,陆续将71家同业产、寿公司甩在身后;它像一支“快速部队”,奇袭了中国的保险市场,向业内外讲述了一个传奇。 20年“国际领先”的战略 2004年,在历经389家企业、8个月的寻找与沟通和选择之后,以中石化为首的五大股东诞生了。这个漫长的过程在以后的实践中被无数次地证明它的重要性,“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选择决定命运”。 这时,阳光保险“四步走”的战略蓝图,在阳光保险集团董事长张维功的脑海里,已是十分清晰。第一步,用3年左右时间,打造中国最优秀、最具成长力的新兴保险公司;第二步,用10年左右时间,打造中国最具品质和成长力的保险集团;第三步,用15年左右时间,打造中国最优秀的保险金融集团;第四步,用20年左右时间,打造国际领先的保险金融集团。 此后阳光保险的一切经营活动都围绕这个“四步走”战略努力并实践着。这其中的重要决策有:先于寿险组建产险公司;抓住机会,实现集团化之路等等。 2006年,被称为“国十条”的文件传达出政策层的声音:支持具备条件的保险公司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保险控股(集团)公司。阳光保险的管理层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2007年3月20日,筹建保险控股公司;2008年1月23日,正式更名为阳光保险集团公司。集团化为阳光保险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长远的,它不仅成为整合资源的平台,还为未来的综合经营预留了足够的空间。2010年3月25日,《21世纪经济报道》撰文称,较晚成立的阳光保险集团演绎了一个成立保险集团的“传奇”,(但随着《保险集团管理办法》的出台),今后,这样的道路将无法复制。 张维功说:“由于前五年的良好基础和业务结构,阳光已经走上一个价值发展的良性轨道,下一个五年,我们会继续保持高于行业的增长速度,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而在这整个的过程中,放眼周边,位于市场前三位的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人保表现出强大的发展能力,市场集中度不降反增,赢家通吃效应更加明显。许多新兴保险公司遭遇资本、战略、人才不足等发展瓶颈。而阳光,竟然穿过层层困难,以它执拗而勇敢的光芒照耀着中国保险行业的现实,赢得尊重和注目,成为中国保险市场一个后来居上的新成员,并迅速跻身于“七大保险集团”。 金融快公司的“阳光法则” 阳光保险高速发展得益于正确的战略选择与高效的创新盈利模式 当快公司也能够从金融企业中产生,当不断刷新的数据让许多研究者惊愕,阳光保险的成长法则和盈利模式恍然间为业界所趋之若鹜。为什么?除了它坚定的战略以及“咬定战略不放松”的韧性,除了尽早集团化带给他们的优质平台,还有哪些“制胜法则”? “制胜法则”1:选准股东 尽管在资本时代,资本的话语权毋庸置疑,但能够做到在需要钱的时候不盲从于资本,仍然能够把企业理想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作为首要考虑的问题,却并不是所有的创业者都能够做到的。阳光保险集团董事长张维功认为,一个有强大实力的、健康的、有战略思想和现代金融意识的股东群体,一个分散、平衡、多元的股权结构,才是阳光所需要的。一个好的股东,必须具有投资金融、保险业的很好的投资理念;对于公司经营的态度是“支持而不干预,参与决策而不控制决策”。 对已形成的阳光保险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张维功曾这样总结:“这是我们发展的最大优势,这个优势再过5年、10年,将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作为创业者,我们的精力没有白费。” “制胜法则”2:选准起点 从2005年当时行业发展来看,人身保险保费占总保费收入的7成以上,寿险公司市场更大。但根据保险业自身规律,寿险实现盈利的周期大约是7—8年,而产险公司相对少一些,需要3—5年时间盈利。阳光保险决定先成立产险公司,并尽快实现盈利,让股东们坚定信心。不负众望,阳光产险打破行业规律,使这一选择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见到了效果,提前并连续4年盈利。 “制胜法则”3:追求“不同” 张维功经常讲的话是:“创新是个永恒的主题,阳光要走在别人前面,要做得比别人好,仅仅学习是不够的,一定要创新。” 为保持创新的不竭源泉,阳光保险要求,每一个管理者和员工都要努力追求“一点点不同”,鼓励员工解放思想、突发奇想、大胆突破,提出颠覆式的创新建议。为了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有力推动创新,集团设立了战略与创新发展中心、新业务部两个部门,还设立了创新专项基金,每年提取固定比例费用进入基金,专门用于对创新活动的支持和奖励。 在创新原则的推动下,制定出在车险市场具有长期核心竞争力的全球首张车险生命表;专门查处理赔环节违法违纪和欺诈行为的首家保险“检察院”(理赔监察局);打破传统寿险个、团、银单独渠道的首个“六线并进大营销模式”等等近乎专利一样的纪录性“制胜法则”纷纷诞生并发挥效力。 “制胜法则”4:红黄蓝模式 同样作为创新的一部分,2005年,阳光保险确立了“红黄蓝”盈利模式,确保所有的经营活动都不偏离创造价值这一企业经营的主线。在目标市场管理上,按照价值贡献高低区分为“红色”的高风险亏损业务,“黄色”的介于盈亏平衡点和微利之间的业务,“蓝色”的高价值业务,针对不同的客户和业务,制定不同的核保、销售、服务策略,合理控制业务结构。 “红黄蓝”模式也被应用于机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控制等多个领域。经过五年实践,“红黄蓝”盈利模式日臻完善,并成为公司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独门利器。该模式曾获得当年国内企业最佳商业模式大奖,后被同业及其他行业争相研究、效仿。 “制胜法则”5:全球定位 管理团队一直以国际化的标准打造阳光保险。首先体现在人才的国际化上,金融危机发生后,集团高层去华尔街抄底多名优秀投资人才,不断充实着国际化精英团队。目前集团、产寿险班子成员中,有一半左右具有海外和外资公司高管经验,他们准确把握了国内外经济特点,融入了国际游戏规则和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阳光保险与风险转移最多元化的瑞士再保险公司、世界最大的保险人和再保险人英国劳合社在加强国际风险信息共享、人员培训、保险技术交流等多领域保持了良好的合作。 站在公司成立五周年新的起点上,管理层满怀信心:阳光保险将继续践行“诚信、关爱”、“创造价值”的核心价值观,发扬“战胜自我”的企业精神,以共同成长为企业使命,为客户创造价值,让员工富有成就,为社会营造和谐,让股东获得厚报,致力于成为国际领先的保险金融集团。 超利润追求的“阳光价值” 阳光保险先于经营活动预制企业文化,在高速扩张中为企业稳健发展打造平衡术 速度制胜,文化致远。文化是最高层次的管理。“阳光保险的发展速度要成为一种特质,实现的路径是精神+物质,与物质+精神不同。”阳光保险集团董事长张维功说。成功的公司要有利润之上的追求,要打造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要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才会有远大的目标,才会不做短视的事情,才会在高速扩张中取得稳健平衡发展。 如果说创新等盈利模式是手段,那么当它成为一种形态、一种习惯、一种生命因子,它就成为了一种文化,就不再单单是对一种制度的坚持。所以,所有的战略与战术都植根于一种文化,一种DNA。 50个字的DNA组合 大多数管理学家认为,企业文化是一家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过程中自发凝结、沉淀下来的价值观念、氛围和精神力量。但张维功和阳光的管理层却认为,对一家新兴公司来说,文化是可以预制的。 其实创业之初,阳光文化就已经在张维功的心中成形,企业使命、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等理念都曾千百次激荡着他,并形成了“集众家之长,取自我之道;聚业内人才,纳业外贤士;高起点组建,远战略发展;风雨中做事,阳光下做人;走精英之路,创阳光品牌”的50字箴言,成为《阳光之道》的核心内容之一,成为阳光保险的DNA关键组合。 2005年8月15日,获批执照仅半个月,公司就召开了阳光文化宣导大会,《阳光之道》从此走遍所有的阳光机构,成为员工工作学习的必修课,阳光文化植入了企业庞大组织的血液之中,成为引领和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集团对文化灌输和渗透的态度十分坚决,每一个分支机构开业,除了正常业务验收还有一次“文化验收”,这一特立独行的工作流程为公司高品质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基础。 DNA组合下的阳光气质 这是一家试图以企业文化来赢得竞争的公司。“一家有品质和实力的公司,就像有知识、有修养、有层次、有内涵的积极向上而又身体健康的人,我们就是要把阳光保险打造成这样气质的公司。”从张维功对自己企业文化的论述可以看出,他心中的企业文化已经远远不是一两条规则。他的企业文化观,更像是麻省理工教授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到的“心智模式”。 伟大的企业源于伟大的思想。只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和独特的价值主张,才能奠定成为伟大企业的根基。文化是实现公司战略的行动指南,是制度的灵魂,制度贯彻只是文化的一种实现形式。张维功说:“所有不适合文化走向和要求的制度都要改变。”《阳光之道》正是对自身价值主张和成长法则的系统思考。 阳光气质下的人与社会 在独具魅力的文化感召之下,阳光保险汇聚了一群业内顶尖精英。而那条“12种人不要”特殊的招聘广告更是成为了一道风景。 “风雨中做事”,它是行业内公认的最敬业和勤奋的一家公司,因而就有了一个夜里总是开会的“阳光夜总会”。 “阳光下做人”,阳光保险成立之初便开始承担做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2008年,向中国铝业预付雨雪冰冻灾害国内单笔最大保险赔款6000万元;5•12汶川地震后,向灾区捐款300多万元;在全国捐建阳光保险博爱学校13所;青海玉树地震后,紧急捐款1000万元。在共青团中央的支持下,成立了全行业第一个全国性青年志愿者组织——“阳光保险青年志愿者协会”,目前有3000多名阳光志愿者活跃在全国各地。五年来,阳光保险累计为超过2200万个客户提供各类风险保障超过16万亿元,支付各类赔款近90亿元,上交各类税收超过28亿元,创造就业机会近7万个。 “创阳光品牌”,阳光保险获得了令人羡慕的荣誉:全国文明诚信(窗口)单位、中国保险行业十大质量品牌、中国最佳商业模式、中国公益50强、中国红十字勋章、最佳企业文化奖、中国十大创业领袖、新中国60年中国保险60人、全国优秀企业家、金融行业首家“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 张维功说:“以文化为引领的发展模式,对于增强我们的内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将继续成为我们增强公司发展能力的有效价值。做企业要追逐利润,但不可过于功利,过于功利就是短视。如果你想建造一条船,不要只是号召人们去搬木头、分工或发号施令,而应该让他们对广阔无垠的大海充满无限的幻想。” 有梦想就有未来,有梦想就会创造价值。这是阳光下的梦,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前行的价值和力量。 |
上一篇:安邦保险网络首开“车星座”频道
下一篇:阳光保险荣膺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