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财经聚焦 > 正文

或投资或控股,海尔海信为何热衷分羹汽车行业?

2021-04-21 07:16 来源: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分享到:

毫无疑问,“造车”成为2021年国内最热的赛道。虽有高门槛的特性,但各路势力鱼贯而入,让本就拥挤的队伍有了更多可能性。

对于青岛而言,经过近几年的“补课式”发展,汽车产业已经成为支柱产业之一。去年,全市汽车产业生产总量超过百万辆,其中商用车和新能源汽车表现抢眼。

而就在业界关注格力、小米等竞相切入汽车产业时,岛城老五朵金花企业中的“四朵”——海尔、海信、澳柯玛、双星在汽车相关领域也取得新进展。

海尔、海信分别和汽车巨头或合作、或投资,澳柯玛的专用汽车项目多年前已经投产,而双星本身就聚焦汽车后市场的轮胎产业,也在近期升级了智能化工厂。

这意味着,以家电产业为第一大产业的青岛,重力布局汽车产业,汽车产业产值甚至有望超越家电产业产值。不过,作为后来居上者,青岛造车产业也有着汽车品牌集中在低端、研发能力不强等多方局限性。

海尔海信或投资或控股

4朵金花“有染”汽车产业

3月底,海尔集团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汽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智能制造转型、智能汽车研发与应用、车家互联、新能源和智能化车辆应用推广等领域深度合作。

实际上,在海尔集团与上汽集团签约前,海尔集团旗下的海尔资本已经参与投资了多家智能网联汽车服务商。

早在2017年11月,一家叫“飞驰镁物”的企业宣布获得5000万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就是由海尔资本领投。该企业核心业务围绕汽车数字化和移动出行服务展开,涵盖汽车云平台及软件服务、车载智能网联终端、数字化运营、移动出行服务四大版块。

到了2020年,在愈演愈烈的造车浪潮中,海尔资本又看上了博泰车联网,这次投资力度更大。

透过海尔在造车领域的举动可以看出,海尔其实不造车,海尔在造车领域想做两件事,一是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连接汽车制造相关企业,二是专注车和家的智能连接,实现万物互联。

而也是在3月份,海信家电发布公告:海信家电将持有三电控股约75%的表决权,成为三电控股的控股股东。日本三电控股是一家汽车空调压缩机和汽车空调系统制造供应商,其车载空调压缩机2019年全球销量占有率排名第二。

双星除了造轮胎,也积极布局汽车后市场。早年就领投我爱轮胎网A+轮融资,总金额达数千万元。双方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前沿研发、定制生产、新零售、全生命周期管理、绿色轮胎循环利用等环节开展全面且深入的合作,以推进“卖公里数”模式切入,搭建具有“轮胎数字化”“轮胎资产化”“轮胎服务化”和5G特征为中心的“胎联网”生态体系。

在更早的2016年,澳柯玛专用汽车有限公司专用汽车项目建成投产,填补了澳柯玛在大型物流冷藏车上的空白,将推动国内冷链物流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这意味着青岛“五朵金花”中的四朵都和汽车产业“有染”。

后来居上超越家电产业

布局智能网联抓新风口

在很多人眼中,家电产业毫无疑问是青岛的第一大产业。而数据显示,汽车产业已经后来居上,跃升为青岛产业领域的头把交椅。整车产量占全国约1/20,新能源汽车产量更是占到全国1/10。

根据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最新公布的数据,2020年青岛整车产量近120万辆,已连续3年突破百万,其中新能源汽车近13万辆,创历史新高;青岛全年汽车产业增加值增速超过20%,对青岛工业增长贡献率超过45%。

加上刚刚引入的奇瑞,青岛已经拥有了北汽新能源、一汽解放、上汽通用五菱、一汽-大众五家整车企业,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改装车企业达到28家,拥有170多家零部件配套企业,接近900家其他相关配套生产企业。

而在全球汽车产业开始争夺“新四化”,即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领域,青岛不甘示弱。2019年,山东省首个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基地落地即墨,在即墨全域构建涵盖封闭模拟交通、区域共享交通、城市区域交通、城际综合交通的测试应用环境,形成系统性评价体系和综合性示范平台。

产业的超前发展,需要顶层设计指引。《青岛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征求意见稿明确,争取利用5至10年的时间,逐步将青岛打造成国内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高地:到2025年,在技术创新上,引进、培育5~10家技术引领型企业,形成可满足高度自动驾驶要求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协同创新体系;实现“全域全员全场景”应用示范落地,打造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的青岛样板;构建以“5G+智能网联汽车”为主体的产业集群,产值超过100亿元。

“通过四链合一,构建具有青岛特色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系统,以及智能网联汽车模拟仿真、测试、验证和管理体系,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和应用的法规标准制定,通过场景带动市场,通过市场聚拢资源。”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交通装备产业处处长仲思卿说,青岛正加快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由汽车生产消费大市向汽车技术研发及创新应用强市转型升级。

完成产业链补强

助推青岛工业重新崛起

这几年,政策出台的措施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从研发、生产到市场的产业全链条,覆盖面之广以及奖补资金力度之大居全国前列,足见青岛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诚意和“野心”。

但目前我市汽车产业的短板也十分明显。首先,我市汽车品牌集中在低端,特色不明显。

当前,青岛市汽车企业云集,一汽-大众、一汽解放、上汽通用五菱、比亚迪、奇瑞汽车、北汽制造、北汽新能源等品牌林立,厂家之间投入市场和在研新能源产品有同质交叉,而且企业间产品边界越发模糊。“这种局面会导致市场上同区域的同档次产品恶性竞争,造成重复研发和资源投入浪费,拉低整个区域产业盈利水平。”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总经理王庆洲充满担忧。

此外,我市在汽车科技领域研发没有核心技术。目前,在青岛几大整车企业中,只有一汽解放青岛公司是全资子公司,是集研发、制造、销售一体的独立法人。而一汽-大众(青岛)华东生产基地、上汽通用五菱青岛汽车厂等只是加工厂、分公司,并没有研发环节。

这两个方面恰恰是当前青岛最薄弱、也是最需要突破的地方。随着一系列项目落地,对青岛汽车产业强链、补链非常重要,进一步增强青岛在新能源汽车及互联网汽车领域的产业基础。“青岛如果要打造真正的新能源汽车或者互联网汽车大产业集群,还要瞄准从互联网领域进入汽车产业的造车新势力,如蔚来、小鹏、理想、威马、奇点汽车等。”春光里产业资本集团创始人杨守彬建议。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