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4月21日凌晨,创建37年的纽约商品交易所WTI原油期货5月合约(WTI2005),出现史无前例的“负油价”。当日,作为美国原油5月合约的最后交易日,中行“原油宝”产品按照此前与客户的约定,参考纽约商品交易所公布的相应期货合约当日结算价,即-37.63美元,对WTI5月合约进行了结算。原油期货史无前例的“负油价”也因此令“原油宝”客户本金尽蚀,一夜暴“负”。不管是中行还是交易者,归根结底都是“负油价”的受害者。事后复盘,“黑天鹅”事件下:到底谁应对此承担责任?
回归“黑天鹅”事件本身
在具体讨论前,有必要再次回顾WTI原油期货价格暴跌至负数这一“活久见”的时刻。北京时间2020年4月21日, WTI2005期原油期货合约跌破0美元/桶,并在凌晨2:00至2:30短短半小时内暴跌约40美元/桶,最终结算价为-37.63美元/桶。目前尽管诸多文章讨论此次油价为负的原因,但不应否认这一“历史时刻”是“黑天鹅”事件。
一般来讲,“黑天鹅”事件是指难以预测、且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就难以预测性而言,虽然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早于4月15日发布公告称“如果出现零或负价格,CME的所有交易和清算系统将继续正常运行,所有常规交易和头寸处理都可以在清算中执行,即已完成了测试准备”,但是伴随该公告的大部分评论文章均宣称“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为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与此同时,大部分的交易软件及行情软件也从不支持负油价交易。即便有些人宣称期货市场商品价格为负也并非没有,但是“历史首次”就决定了该等情况已超出正常交易的常识范围,绝非一般交易主体所能预料。再退一步讲,从供需角度以及正常的商品贸易出发,不论原油市场如何接近饱满,其作为商品的价值也不可能为负。
事实上,目前广泛流传的部分自媒体文章所宣称的种种早能预见“油价为负”的理由,或者事后分析油价为负的理由,无非是我们为理解该等情况所进行的反省(这也恰恰是“黑天鹅”事件的又一特征,即在事后总会为它的发生寻找甚至编造理由,并事后认为它是可预测的)。
“黑天鹅”裹挟下的中行与投资者
自2020年2月以来,受全球疫情影响,经济和社会活动大量停摆,全球油品需求锐减。伴随而来的国际原油期货市场不断震荡下跌,国内掀起了原油期货的投资热潮,各类投资者无论是否熟悉期货交易规则、有无期货交易经验,均纷纷涌入原油期货市场,试图在这一波危机时刻“抄底”暴富。而中行的“原油宝”产品及其他类似产品顺应潮流走入人们视野,成为了民众投资的热门产品。当时,市场上投资者盲目认为“原油宝”产品已经在市场上平稳运行近三年的产品,产品设置已经历了市场考验,且足以应付正常投资风险。
经过两周的沉淀,随着“原油宝”交易机制和交易结构的不断澄清,中行在该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也逐步清晰。由于这一波“抄底原油”的投资热潮,境内大量“原油宝”投资者如果选择在最终交易日仍然持有大量做多方向头寸,基于对冲平盘的客观需要,中国银行也只能继续在境外场内期货和/或场外衍生品市场持有规模相当的做多方向头寸。
近日,笔者从多渠道了解到,“原油宝”产品解决方案已经确定,中行正在开展相关客户沟通协商工作。中行将承担客户全部负价亏损,并在客户保证金20%以下给予差异化补偿。中行在面对“黑天鹅”的时候,积极回应客户诉求、解决客户疑问,以诚恳的态度,针对投资者诉求提出行之有效的和解方案,这可能是目前最恰当的选择。
通过民事诉讼固然是一种选择。但是面对全国众多投资者的诉争,且涉案标的数额大小不同,各投资者的背景不同,纠纷发生地不同,如此浩繁的诉讼量势必对全国法院系统的工作开展、中行的日常运营,以及各投资者的正常生活造成巨大冲击。站在纠纷解决的效率角度审视该种旷日持久、规模巨大、大量消耗本已紧张的司法资源的民事诉讼,可能并非最优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