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正文

银行业在困境中崛起:从“背水一战”到高质量发展

2019-09-12 08:00 作者:杜冰 来源:金融时报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

回溯历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银行业“摸着石头过河”,从所谓的“技术性破产”到利润规模冠绝全球,从“背水一战”到高质量发展,以史无前例的创造性改革,为完成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这一根本性任务摸索出一条独一无二的中国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银行业市场化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现代公司治理水平持续提升,多元化股权结构逐步优化,“三会一层”合理分工、有效制衡的运行机制基本形成,绩效考核、激励约束等机制不断完善,专业化的风险管理技术手段在行业内得到推广,风险管理能力稳步提高,为银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通道筑牢了坚实根基。截至2019年第二季度,银行业总资产超过了280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一位。按反映财务实力的一级资本排名,我国有130多家商业银行进入全球银行前1000名,其中,4家大型银行被纳入30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无论是资产充足率、资产规模和质量、盈利水平等体现发展状况的硬性指标,还是管理能力、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等企业软实力,中国银行业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涅槃:从“技术性破产”华丽转身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脆弱的银行体系长期困扰着中国经济,成为中国经济长远发展和金融稳定最大的潜在危险。部分媒体和国际机构甚至作出了‘中国商业银行在技术上已经破产,银行业危机随时可能爆发’的判断。”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此前回忆道。

1999年末,巨额不良贷款已对中国的银行业、金融业运行构成严重威胁,当时,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总额约3.2万亿元,仅次于经济停滞不前的日本,居亚洲第二位。与此同时,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也给我国脆弱的金融体系敲响了警钟。彼时,国外媒体连篇累牍发表报道评论,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已经濒临“红线”,甚至称“中国的银行业已经技术性破产”。

在这一背景下,国家于1999年成立华融、长城等4家资产管理公司,对口处置银行不良资产,至2000年7月,承接工作基本完成,共计剥离约1.3万亿元不良资产。

然而,剥离不良资产依然没有触及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的深层次矛盾,无法根本扭转国有银行的经营困境。数据显示,2002年底,按照五级分类,四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26.12%;资本金总额7494.38亿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4.27%,资本金缺口巨大。同时,银行内控管理依然不足、信贷结构失衡、风险控制薄弱,基层机构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现象依然突出,并且,普遍没有建立和落实对分支机构内控制度的检查和评价制度。

国有银行需要更全面深刻的改革。“背水一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是2003年全国两会对国有银行改革所达成的共识。此后,国务院关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重大决策付诸实施,我国银行业奏响了“重组、股改、上市”三部曲——通过国家注资和剥离坏账,对商业银行进行财务重组,解决历史存量问题;通过股份化,包括引进战略投资者,改变商业银行传统的产权结构和经营机制,健全公司治理;通过公开发行股票进一步充实资本金,强化对银行的市场约束,推动银行改革。

在2005年到2010年的5年时间内,工、农、中、建、交五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完成了香港与内地资本市场两地上市,“背水一战”的国有商业银行浴火重生。

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带动下,政策性银行、中小商业银行的改革也逐渐提速。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运作启动。中小商业银行也借助上市之路改善公司治理,增强风险防范。

“即使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2003年至2010年这段中国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过程,也是史无前例的创造性改革,为世界提供了市场化转型改制的成功范例和宝贵经验,完全可以载入世界金融史册。”对于国有大行的这段股改历程,工商银行原董事长姜建清在《中国大型商业银行股改史》中这样写道。

崛起:严守风险底线推动行稳致远

股改上市并不是中国银行业改革的终点。“背水一战”告捷后,中国银行业又开始面临新的风险挑战——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加大;国际宏观形势更加错综复杂。2013年以后,新的风险苗头开始出现,通道、理财、委外等表外业务快速发展,同时,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信贷市场多个市场因资产管理业务紧密联系在一起,增加了整个金融系统风险的交叉传染性。

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具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先后就金融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召开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就完善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举行集体学习。党的十九大以来,又明确把防范化解包括金融风险在内的重大风险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提到了全党工作的重要位置。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我们金融工作的根本任务和永恒主题,是事关国家安全、发展安全、人民财务安全的大事要事,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重大关口,必须坚决打好打赢这场攻坚战。

在此背景下,针对跨行业、跨地区、跨市场风险等新特点、新问题,银行业金融机构把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实现了服务能力和治理水平的大幅提升,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良好开局。

银行业金融机构主动作为,以整治乱象为契机,全面加强股东“穿透式”管理。一些银行主动修改公司章程,把党的领导和股权管理嵌入公司治理结构,从根源上构建有效制衡的治理机制;一些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修订、出台各类制度,着力补齐制度短板。银行业金融机构纷纷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合规教育活动,合规创造效益逐渐成为行业共识。

随着银行业加快回归本源、优化结构、强化监管,部分银行机构借助同业、表外等业务无序扩张的时代宣告终结,表外业务加速回表,资产质量更加透明和真实。银保监会的数据显示,2018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03万亿元,较上季度末减少68亿元;不良贷款率1.83%,较上季度末下降0.04个百分点,保持平稳。这是继2016年末(当时银行不良率由1.76%降至1.74%)之后,两年来银行不良贷款率首次出现下降。同时,银行风险抵御能力也在增强。截至2018年底,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较2017年末分别上升5.1个和0.24个百分点。

跨越:稳步迈进高质量发展通道

如今,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对于走进新时代的银行业而言,打好这场高质量发展之战,最根本的依然是要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坚持改革开放,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实现从“规模银行”到“价值银行”的转型。

近年来,银行业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和宗旨,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积极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以新举措、新作为促进银行与实体经济、银行体系自身内部的良性循环,助力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助力打好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责任金融、普惠金融、价值银行、绿色银行健康发展。

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18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显示,整体来看,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实现新跨越,提升服务质效完成新突破。截至2018年底,银行业各项贷款余额140.6万亿元,增速达到12.6%;债券投资达到45.2万亿元,同比增长14.1%,银行业增加对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取得显著成效。2018年,银行网点改造数量近1万个;离柜率达88.6%;客服中心人工电话接通率达到92.24%,连续5年高于90%。此外,2018年,银行业普惠金融发展取得新成效,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开拓了新局面。截至2018年底,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乡镇覆盖率达96%,全国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达97%;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33.49万亿元,同比增长8.9%;涉农贷款余额达32.68万亿元,同比增长5.58%;扶贫小额信贷余额达2488.9亿元,扶贫开发项目贷款余额为4429.13亿元。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今年以来,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共中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进展。

央行在《2019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了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下一阶段,银行业将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对外开放,通过优化供给和增强竞争改善金融服务;坚决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强化金融服务功能,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为本,以金融体系调整优化为重点,优化融资结构和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