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郭子源
2017年,在实体经济回暖向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科技创新快速增长的环境下,我国银行卡在发卡、交易、受理3个方面均保持了稳健增长。未来,作为介质的“实体银行卡”有可能会减少,但“银行卡”不会消失,相反,它将更加深度地渗透到各种支付场景中
6月20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在北京发布的《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18)》(以下简称《蓝皮书》)显示,截至2017年末,我国银行卡累计发卡量达70.3亿张,人均持卡5.06张。其中,信用卡当年新增发卡量增长率颇为抢眼,同比增速25.9%,信用卡、借记卡的活卡率均上升,借记卡的活卡率更是扭转了此前连续两年下降的趋势,达66.2%。
“2017年,在实体经济回暖向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科技创新快速增长的环境下,银行卡产业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在发卡、交易、受理3个方面均稳健增长,整体风险平稳可控。”银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说,未来需继续加强银行卡风险管理,全力打击电信网络欺诈,强化账户信息安全,更好地服务百姓生活,丰富融资分层供给,助力消费升级。
信用卡发卡量加速增长
此前,曾有声音担忧“银行卡会不会成为最后的‘恐龙’”,《蓝皮书》的一组最新统计数据回应了这一质疑。
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银行卡在发卡、交易、受理3个方面均保持了稳健增长,作为介质的“实体银行卡”有可能会减少,但不会消失,相反它将更加深度地渗透到各种支付场景中。
信用卡发卡量为何加速增长?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对于银行来说,目前零售业务发挥着“利润稳定器”的作用,而信用卡业务是零售业务的一个有力抓手。一方面,信用卡能够有效促进个人消费贷款发展,丰富融资分层供给,另一方面,信用卡业务能够形成稳定的还款现金流,还有利于增强客户黏性。
从人均持卡量看,截至2017年末,人均银行卡持卡数为5.06张,在此前两年的基础上持续增长。其中,人均借记卡持卡数为4.49张,人均信用卡持卡数为0.57张。
从发卡机构的市场份额看,五大行一起占据了“半壁江山”。截至2017年末,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共累计发行银行卡36.2亿张,发卡量占比高达51.5%;招商银行等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累计发行银行卡8.6亿张,占比12.2%,其他地方性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机构累计发行银行卡25.5亿张,占比36.3%。
银行卡“活卡率”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信用卡、借记卡的“活卡率”均上升。其中,借记卡的“活卡率”扭转了此前连续两年下降的趋势,达66.2%,信用卡“活卡率”在2016年的基础上继续增长,达73.1%。
所谓“活卡”,是指近6个月发生了消费、存取现、转账交易的银行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银行卡累计活卡量为47.1亿张,当年新增5.3亿张,同比增长12.7%。其中,借记卡累计活卡量为41.3亿张,当年新增4.0亿张,同比增长10.7%;信用卡累计活卡量5.8亿张,当年新增1.3亿张,同比增长29.7%。
在银行卡发展历程中,尤其是信用卡,长期存在“沉睡卡”的问题,也就是说客户申请信用卡后长期不使用甚至从未激活。究其原因,既受客户使用习惯、偏好影响,也是部分银行冲业绩的结果。
“银行卡‘活卡率’上升,说明存量资源在盘活,资源使用率上升。对于各家银行来说,不要一味做增量,要让银行卡在带动消费升级、推动普惠金融等方面实实在在地发挥作用。”银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说。
实际上,银行卡渗透率持续上升这一事实已经从侧面反映了上述作用。《蓝皮书》显示,2017年我国银行卡交易总额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48.7%,较2016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同时,银行卡卡均交易额下降,交易笔数上升,这表明持卡人的单次消费需求趋于碎片化、小额化、随机化,反映出我国信用卡消费的构成元素升级,从“大额、低频、单笔”的大宗交易转向“小额、高频、多笔”的刚性消费,回归消费本源。
防范三大欺诈风险
用卡安全是银行卡工作的永恒主题。近些年,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迭代、智能终端广泛应用,银行卡业务正在面临数据信息复杂化、支付介质多元化、服务模式多样化等新环境,与之相伴随,银行卡的欺诈手段也不断翻新。由此,如何保护持卡人的信息、资金安全成为重中之重。
《蓝皮书》显示,2017年银行卡欺诈率为1.36个基点,较上年下降0.99个基点,最主要欺诈手段有3种,即伪卡、电信诈骗、互联网欺诈。
其中,借记卡欺诈主要集中在电信诈骗、互联网欺诈和伪卡,信用卡欺诈损失排名前三位的欺诈类型分别为伪卡、虚假申请、互联网欺诈。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芯片卡普及、磁条卡逐步退出舞台,传统通过侧录磁条方式的伪卡欺诈风险下降,线上非面欺诈风险凸显。“不法分子利用黑客技术窃取银行卡信息、交易验证码等关键支付信息,对持卡人的账户盗刷。”公安部经侦局相关负责人说。
上述负责人说,从欺诈过程看,呈现出专业化、集团化、规模化3大特点。首先,不法分子往往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能够从客户端、支付端、系统端寻找技术、规则漏洞,进而植入二维码木马、设计免费wifi陷阱、变身银行官方号码伪基站等;其次,不法分子往往相互勾结,形成有组织、有分工的作案团伙,涵盖数据获取、规则研究、信息包装、技术攻击等诸多环节;再次,互联网拓展了欺诈风险实施的空间和地域范围,同一欺诈案件可能遍及全国。
据悉,接下来有关监管部门将继续形成合力,引导业内完善制度建设、革新风控技术、提升风险管控的精细化水平,严守风险经营底线,筑牢信用卡管理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