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险渐渐步入金融业的中心舞台后,保险业的公司治理问题也随之引来各界关注。在近日举行的第三届北京保险国际论坛上,中国保监会发改部副主任罗胜分享了他对保险公司治理监管的新思路。
罗胜表示,随着保监会放开前端、管住后端的监管改革的不断推进,保险业的格局被完全打开,处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保险公司治理也有了新的关注点。
公司治理:“踩油门”还是“踩刹车”
“保险公司要高度重视风险控制,特别是系统性风险控制。”罗胜认为,公司治理有两个向度:激励发展,“踩油门”;控制风险,“踩刹车”。前者较容易实现,而控制风险往往是保险公司治理尤其需要关注的问题。
“如果高管人员把经营保险公司作为发家致富的"一场游戏一场梦",这注定是危险的游戏。因此,从现代保险业的角度来谈公司治理,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应该是重中之重。”罗胜指出。
如何控制风险?罗胜认为,要靠一整套机制和规则,但如果仅仅依靠制度,公司运营成本将非常高,公司必须要形成一种与保险经营相吻合、与制度相辅相成的公司治理文化。
在这种治理文化中,罗胜认为,有四点内涵是确定的。第一,保险虽然是一种商业行为,但同时具有社会事业的特征,股东不能将保险当成“提款机”或单纯牟利工具;第二,从事保险的人,对风险要有足够认识,要尽可能避免冒险冲动和极端行为;第三,要高度敬畏规则;第四,要守护客户利益。
治理监管:“吃补药”而非“吃消炎药”
在分享了公司治理的新思考后,罗胜也透露了新趋势下保险公司治理监管的一些新思路。
罗胜认为,与其他监管手段相比,公司治理监管有所不同,其精髓是推动公司强身健体,在内部建立有效的监督制衡和约束机制,形成对风险的免疫能力,从而实现风险控制的目的。
在罗胜看来,监管部门为参与各方制定“底线规则”,充当裁判,换句话说,公司治理监管是让公司“吃补药”,而不是“吃消炎药”。从着力点看,监管部门主要是重视公司治理中“踩刹车”的事,怎么样“踩油门”,股东自己想办法。
“从现在已经发生的风险案例来看,有偿付能力、投资各方面的原因,但根子都在公司治理上,这是一种综合体现。”罗胜说,从这个角度看,公司治理建设在某种意义上还是短板,公司治理监管还有待加强。
罗胜表示,未来公司治理方面,要参照“偿二代”加强体系化建设,形成专门的模型、规则和手段,这是下一步公司治理监管方面着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