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对保险要素交易市场的呼声渐高,筹划数年的“保交所”即将于6月在上海亮相。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上海保险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海保交所”)除已经规划国际再保险平台、国际航运保险平台、大宗保险项目招投标平台和特种风险分散平台外,还计划为保险衍生品、保险资管产品、保单融资、“陆港通”等业务设计相应的专项交易平台或机制,打造保险要素交易市场超级“航空母舰”。知情人士透露,上述部分业务模块有望达到千亿量级规模,在条件成熟时,不排除平台独立上市的可能。
保交所的长期投资价值也被外界所看好。在保交所经营范围的讨论过程中,各方都意识到其优势在于经营空间巨大,市场主体特殊性明显,执行力也将有所保障。较多发起人看重保交所的战略股权投资价值,其溢价空间在未来若干年内可能出现成倍增长。未来,根据发展需要,保交所不排除再度增资扩股的可能性。另外,考虑到业务和资源平衡等因素,下一步国内其他地区有望建立或完善类似的保险交易市场。
超级“航母”即将亮相
上海保交所在经历行业内外的反复讨论之后,千呼万唤将出来。消息人士证实,在即将于6月举行的陆家嘴论坛(官方站)上,上海保交所将正式亮相,成为继证券、期货、黄金、产权等各类要素市场之后的专注于保险相关标的交易的要素市场。
上海保交所的建立已酝酿数年。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5月,通过在上海建立保交所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思路即被提出。2012年1月,国家发改委和上海市政府联合发布《上海“十二五”时期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提出筹建上海保交所等目标。2015年上半年,保交所募集资金和遴选股东工作正式启动。2015年末,上海保交所设立申请终获国务院同意。
2016年5月18日,保监会副主席梁涛在上海保交所创立大会暨第一次股东大会上表示,抓紧建设上海保交所是保险业服务供给侧改革、促进普惠金融的一项重大创新,对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按照相关规划,上海保交所将重点搭建国际再保险、国际航运保险、大宗保险项目招投标、特种风险分散的“3+1”业务平台,持续探索更为丰富的交易内容。
知情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具体而言,保交所对于各平台的业务范围都已有初步设想,保险业要素市场的超级“航空母舰”正逐步成型。国际再保险平台方面,拟参照劳合社模式,为直保公司和再保公司提供交易的平台、场所、设施并设立交易规则,但保交所本身不承担风险。这一模式基于可借鉴的行业经验和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在商业模式上可靠性高。国际航运保险平台方面,拟基于上海航运中心的地位,考虑对航运保险予以适当的免税优惠,吸引大部分保险公司在上海开展航运保险业务。大宗保险项目招投标方面,初期,当地政府能够决定的保险类政府采购、大型企事业单位的保险采购、养老金等项目都将可能在保交所进行招投标,但后期也可能在制度设计上有所调整。特种风险分散则主要针对复杂的高风险保险业务。
在上述“3+1”业务能够保证经营持续及盈利的情况下,保交所还在规划更多的专项交易平台或机制,包括保险衍生品相关业务平台(含保险资产证券化等业务)、资管产品业务平台、保单融资平台、“陆港通”平台等。知情人士透露,保单融资平台、“陆港通”平台等子平台的预期发展规模可达到千亿量级。未来条件成熟时,也不排除各平台独立上市的可能性。此外,互联网保险、保险扶贫、保险投行、保险IT系统开发等业务条线也受到保交所的关注,相关工作的开展情况须视经营决策、人才选拔情况等而定。
战略投资溢价或倍增
太平人寿相关负责人表示,保交所成立后,将在多个方面深度影响保险市场。一是吸引国际高端保险机构、试点培育新型保险机构,如聚集航运保险、再保险等专业公司及具有高技术含量的中介机构,成为巨灾保险发展的重要载体。二是发挥辐射全国、衔接国际的中枢作用,推动形成区域性保险和再保险交易、定价中心,增强在国际保险市场上的定价权和话语权。三是提升保险资管产品流动性,连接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促进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四是进一步推动保险产品注册制改革。未来,保交所还可以成为保险融资平台、重要的监管工具、行业自律规范场所、创新培育以及运营技术支持基地,助力保险资产发行、交易和融资,增强保险资产流动性,丰富保险资产功能。
实际上,保交所的长期投资价值也被外界所看好。保监会公布的信息显示,上海保交所按照“公司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原则组建,首期注册资本22.35亿元,由91家发起人发起设立,其中保险业机构的股权占比合计约75%。从股东名单来看,有中再集团及其旗下一众子公司、中国平安(601318,股吧)、太保产寿险、人保财险等大型保险上市公司,也包括信泰人寿、珠江人寿、上海人寿等规模较小的保险公司。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除保险公司外,发起人还包括保险经纪公司、非保险公司、上海保险同业公会等机构。在发起人磋商过程中,多方非保险公司也认识到这一新的交易市场的长期投资价值。在保交所股东遴选过程中,已有至少3家机构被排除在候选股东之外。
在保交所经营范围的讨论过程中,各方都意识到其优势在于经营空间巨大,市场主体特殊性明显,执行力也将有所保障。较多发起人看重保交所的战略股权投资价值,其溢价空间在未来若干年内可能出现成倍增长。
前述知情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中国保险市场成长过程中,保交所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主要收入来源包括会员费和平台上市、资本运作、各平台和系统管理费等几个方面。保交所接纳保险业内外的市场主体成为其发起人,意在尽可能整合多方资源,以更好地体现新的交易所的国际性、专业性。未来,根据发展需要,保交所不排除再度增资扩股的可能性。而参照国内目前已有的几家成熟的国家级要素市场的发展情况,保交所突破万亿交易规模只是时间问题。
保险要素交易“星火燎原”
中债资信分析人士认为,保险交易所是关于保险交易的有形场所,主要有撮合交易、信息披露、价格发现等作用。成熟市场上的保险交易所是将保险风险转移到金融市场的金融交易平台,其成功的核心在于有效的监管秩序和运行规则、高效的管理架构、严格的资本和偿付能力要求、多层次的市场参与方构成的高效的资源共享交易平台、发达的经纪人制度、高素质的人才和先进技术。
前述太平人寿人士表示,作为国内保险市场的新生事物,保交所仍将面临摸索发展的过程。一方面,中国保险市场再保险公司少且年轻、保险产品品种不够丰富,风险承受能力不强,要建立再保险交易、定价中心短期内仍存在一定困难;另一方面,现行法律法规还有一些亟须突破的地方。保交所成立以后,行业各方的利益格局面临重塑,交易规则不仅由保交所主导制定,也将是各参与方博弈的结果。
目前保交所的四方面建设目标中包含了“示范的平台”,而这也被市场视作为更多地区开设类似交易场所预留空间。公开资料显示,2009年以来,上海、北京、四川等地陆续推出保险交易所筹备计划,按照初步规划方案,上海保交所为实体场内交易,主营方向为再保险和巨灾再保险,参与者主要为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和客户。北京保险交易机构的初步构想为消费者提供自主选择保险产品的场所,提供保险公司出单业务的平台;计划先开展出单业务,随后再开展再保交易和保单贴现等创新型业务。四川保险交易机构则计划以巨灾险为主要切入口。但经过多年工作,目前只有上海保交所真正接近破题。
知情人士认为,考虑到对地方的影响,上海保交所会给当地带来相关的资源和人才,可能加强上海对新设的再保、直保公司的吸引力。考虑到地区间业务和资源平衡等因素,后期在重庆设立保交所的子公司,或在深圳、北京、天津等地设立类似功能的机构,都可能成为进一步发挥国内保交所功能发展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