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市场采价数据、达到限额标准的企业数据、经济普查采集数据都可以由普查员或者企业通过互联网途径第一时间直接上传到国家统计部门,既保证了数据的方便快捷,也保障了数据的稳定真实;而亿元以上新开工投资项目每个月份都要拍摄现场照片和视频并上传,实现政府对项目建设进度的直观监控……9月18日,青岛市统计局举行“机关开放日”和“统计开放日”活动,记者注意到,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快速发展给统计工作带来巨大的变化,其中,CPI数据的形成需要9000多笔调查之后直接上传的数据来支撑。
在麦岛和润农贸市场,记者跟随价格调查员朱清萍来到一个水产摊位前,“螃蟹多少钱?”“30元!”她很熟练地在价格采集器上记录"60"。按照习惯,摊主报出的都是以市斤计算的价格,而数据录入需要的是以公斤计算价格。这对于有着十几年价格调查员经验的朱清萍来说已经是轻车熟路,在过去的十年间,她每个月都需要6次到市场采集价格,一般为逢五逢十,但被安排调查价格的市场可能会发生变化,她有时候还需要去很远的榉林山农贸市场。
“我们调查员按照‘定人、定点、定时’的原则到调查网点现场采集价格,使用CPI手持采价器进行采价,采集录入的价格将直接上报至国家统计局服务器。‘定人’主要是因为我们对选取的品种和质量都比较熟悉,每次选取同样的品种和质量水平,这样调查出来的价格才有参照意义。”朱清萍表示,“比如螃蟹价格统计,我们一般选取4两左右的螃蟹。”为了保证调查员采集到真实的价格,管理人员可通过后台管理系统对调查员的采价时间、采价地点等进行监控。
目前,全市像朱清萍这样的价格调查员有145个,主要为具备一定文化程度的退休人员。有文化程度是为了能够使用设备,而退休人员一般都常采购物品,对价格比较敏感。除了农贸市场的价格采集之外,还有调查员负责超市、专卖店、电影院等价格采集。
按照统计制度,价格采集频率因商品而异,对于CPI中的粮食、猪肉、鸡蛋、蔬菜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价格变动相对比较频繁的食品,每5天调查一次价格;对于服装鞋帽、耐用消费品、交通通信工具等大部分工业产品,每月调查2-3次价格;对于水、电等政府定价项目,每月调查核实一次价格。
我市所选的调查商品和服务包括食品、烟酒、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八大类262个基本分类,基本涵盖了居民的全部消费内容。在选定商品后,为了对选定的调查规格品的价格进行调查,再选择相应的农贸市场、超市、综合商场、专卖店、服务网点等,作为价格调查点。目前,我市共有消费价格调查点150多个,范围涵盖整个市区。根据审核后的原始价格资料,计算单个商品或服务项目以及262个基本分类的价格指数。然后根据各类别相应的权数,再计算类别价格指数以及总指数CPI。据了解,需要通过前期调查形成9000多笔数据,才能形成CPI的数据。
“以前都是用手写的方式记录,然后再电脑录入上报,现在采用直接报的方式,既方便,也减少了误差率。很多都是直接上报国家统计部门,中间不存在修改数据的可能。”市统计局副局长王东翔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