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百宝箱
青岛新闻网 > 财经频道 > 银行专区> 银行动态 > 正文

银行存款去哪儿了 理财产品成为存款分流主力

来源:京华时报 -- 2014-02-21 10:02:14 字号:TT

  上周末,央行在其官网上公布了2014年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报告显示,在1月社会融资规模创下新高的同时,1月人民币存款减少了9402亿元,一时间如此大规模的存款流失引发了业界的关注。与此同时,一些互联网金融的理财渠道规模激增,引发“存款搬家”的担忧,巨额银行存款到底去哪儿了?

  1

  与企业发放年终奖有关

  根据央行日前发布的《2014年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1月末M2余额112.35万亿元,同比增13.2%,分别比去年末和去年同期低0.2%和 2.7%;狭义货币(M1)余额31.49万亿元,同比增长1.2%,分别比去年末和去年同期低8.2%和14.1%。值得注意的是,1月人民币存款减少 9402亿元。其中,居民存款增加1.81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2.44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1543亿元。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对于企业来说,在年前都会给员工发放年终奖以及过年用品,现金支出会比较大;对于居民个人来说,在春节这个消费旺盛时点,他们会选择将可支配的资金用于消费而不是存银行。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也持相同观点,他指出,大部分企业的年终奖都在1月30日除夕前已经派发,所以一月存款减少主要原因就是春节的原因。

  有业内人士也表示,每逢春节都是我国居民大量取现的高峰期,主要用来消费,这一时间段存款出现下降是正常现象,再过一个月市场上的现金或将出现回流。

  2

  互联网金融“吸金大法”

  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也正在慢慢撬动着银行的储蓄存款。对此,一位基金分析师称,“一些单位发的奖金以及孩子的压岁钱,不少人都将其存在了余额宝里面”。近日一则关于余额宝规模已经突破4000亿元的传闻甚嚣尘上,但是由于相关基金信息披露的规则,天弘基金和支付宝对这一传言均讳莫如深。

  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表示,我国储蓄存款的减少和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9402亿元存款的去向,不少观点认为,“余额宝”等各类现金类产品流行,还有华夏活期通、广发钱袋子、汇添富现金宝等各类“宝贝”系列产品膨胀,众多互联网金融产品施展的“吸金大法”,加剧了银行存款的搬家。

  业内人士表示,余额宝的火爆促使了居民理财意识的苏醒,越来越多的居民把零散的短期资金投向货币基金等各种理财工具,而跨年期间金融机构资金紧张推高了资金收益率,更是增加了货币基金等产品的吸引力。

  春节期间,互联网金融再次施展“吸金大法”。“微信红包”的推出,被马云称为是“偷袭珍珠港”。腾讯数据显示,除夕至大年初八,参与抢微信红包的用户超过800万户,超过4000万个红包被领取。红包活动最高峰在除夕夜,曾创下1分钟领取2.5个红包的纪录。

  值得注意的是,红包只是个开头。因为无论是发红包还是抢红包,首先必须绑定关联微信的银行储蓄卡,而绑上储蓄卡后就一发不可收拾,除了连抢几天红包外,理财通、嘀嘀打车、微信支付等都在分流银行存款。

  尤其是理财通,除了春节领取的红包可以存进微信理财通外,日常闲置在银行卡的资金,也可以借由理财通,享受高达6%以上的收益。数据显示,6个工作日,理财通规模过百亿元。

  3

  理财产品成为存款分流主力

  虽然互联网金融短期内显示出强大的“吸金力”,但就目前来看,相比银行百万亿级别的存款规模,目前互联网金融分流的存款占银行存款余额的比例还未超过1%,冲击十分有限,更多的储蓄存款转向银行理财产品。

  不少银行的支行网点门口都挂出黑板报,“您想存款尽快升值吗,请购买XX银行理财产品。理财收益起点高,期限31天,预期收益率5%,期限90天,预期收益率5.4%。”

  一家国有大行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存款利率已经在基准之上再上浮10%,但还是比不了理财产品。不仅个人买,还有一些春节期间停工的小企业也来买,30天左右的是最受欢迎的品种。

  平安银行金融市场事业部高级研究员袁忆秋表示,2014年1月份企业存款减少了2.44万亿元,而居民存款增加了1.81万亿元,二者之间存在6000多亿元的差额。这意味着,部分企业存款可能转化为理财产品等其他资产。而且,居民获得的收入没有全部存入银行,除去春节取现、增加M0现金存量外,还可能投向了理财产品、货币基金等其他理财工具。

  普益财富发布的1月份银行理财市场报告显示,1月份共有94家银行发行了3050款个人理财产品。其中银信合作产品共发行1520款,用益信托预计全部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发行规模为2154.96亿元。

  □应对

  银行频频创新保卫存款

  目前,各家银行对于用户转出资金购买类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设置了不少防线。以刚刚上线不久的微信理财通为例,目前约有12家银行支持资金转入,但是各家银行均设置了转账上限。例如,农行、中行、建行等规定单笔最高5万元转入,单日50万元封顶,而民生、兴业等银行单日单笔转入要求最多不超过5000元。银行除了有单日转账限额外,单月的转账额度也设定了上限。

  尽管货基产品的选择越来越多,但有不少消费者发现,以便捷性、流动性取胜的货币基金开始“卡壳”,如无法绑定银行卡、支付不畅、购买不到等问题频频出现。而究其原因,其中不少也与银行设限有关。此外,受年末揽存款、冲时点的影响,以往每到季末、年末这几天,不少银行渠道都会暂停申购货基。这似乎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规矩”,而大家都会很有默契地以“系统升级”等一些原因来解释。

  当然,除了对互联网金融产品设置防线外,不少银行也选择了积极迎战。一位股份制银行的理财经理侯先生介绍,因为受到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冲击,传统的银行理财产品销售受到不小的影响,很多银行开始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和创新,很多银行还推出了一些货币类的产品,以增强银行理财类产品的流动性和性价比。去年末开始,平安的“平安盈”、广发的“智能金”、交行“实时提现”、工行的“天天益”、招行的T+0货基等现金管理工具陆续出笼。业内人士表示,尽管这些银行系主导的货币基金在产品收益率上稍逊于目前市面上的各种“宝”类产品,但毕竟是“亲生的孩子”,在申购、赎回、取现的额度和速度方面较互联网系的货币基金更有优势。

  □分析

  互联网金融对存款冲击有限

  方正证券在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表示,尽管相较银行类产品,类余额宝产品从外部环境、收益水平、便捷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相比银行百万亿级别的存款规模,目前国内货币基金所占银行存款余额的比例还未超过1%,可见对银行存款的冲击十分有限。

  方正证券认为,由于存在收益确定性不高;流动性管理有待市场检验;缺乏信用优势及多样化资产业务,对大额资金吸引度不高;以及面临银行类产品的竞争等短板,未来余额宝之类的创新货基对银行存款的分流影响也比较小。

  以余额宝为例,余额宝户均余额不足3000元,目前该产品利用“长尾效应”可有效开发这一族群的潜在客户,达到聚沙成塔的效果。但大额资金仍偏向将资金存放至拥有政府隐性担保,且信用信誉较高的银行等物理中介。

  长城证券分析师黄飚认为,受金融脱媒的影响,银行存款的流失已是大势所趋,但大额的资金流动还是在银行体系内,比如储蓄存款转为银行理财产品。短期来看,互联网金融产品对于存款的冲击仍十分有限。在他看来,一方面,互联网平台自身并不具备运营资金的能力,长期来看规模难以做大。另一方面,货币基金的收益率是否对客户有吸引力决定了产品的成败,但这种高收益亦很难维持。

  一位国有银行人士指出,目前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确分走了银行理财产品的一块蛋糕,但相对来说只是一小部分,它只是银行理财产品的渠道补充,并不是理财产品的主渠道,暂时也没有能力替代传统的银行理财产品。随着互联网理财的发展,也不排除对理财产品政策的调整。政策的调整不会仅针对银行传统的理财产品,随着互联网理财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在银行业推出相应对策的同时,监管层也会加强对互联网理财的政策监管,互联网理财业务将结束其“野蛮生长”的状态。

青岛新闻网声明:凡注明“来源:青岛新闻网”或“来源:青岛新闻网财经”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青岛新闻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青岛新闻网赞同其观点。
更多
-

-

图说财经青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