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 疾病查询 财经频道> 财经聚焦 > 正文

钱没了账单无恙 渣打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疑涉欺瞒

来源:新华网 2012-04-30 08:38:04

    世上最让投资人痛苦的事情是什么?人还在,口袋里的钱却没了。

    近200万的渣打银行诱人理财产品,赎回时却亏损了近40万元。而投资人在此期间每次收到的对账单都显示为“零亏损”,“风险提示书”也迟到了整整两年;更奇怪的是,原先签订的客户协议明确敲定投资保本型产品,但不知何时老母鸡变鸭被“调包”成非保本产品。

    这是南京投资者徐女士亲历的遭遇。让她更为气愤的是,5年投资其理财经理更换了4任,而渣打银行从未通知其理财经理变更事宜,更未主动联系向其解释投资产品盈亏情况。她对《金证券》记者愤然指出,“渣打银行明显存在欺诈行为”。

    三产品被劝转成不保本

    2007年1月,徐女士在渣打银行南京分行开设了投资理财账户,开户时,渣打银行与徐女士签订了一份“汇利系列客户协议”。考虑到境外投资的风险性,徐女士毅然在“客户选择设以下品种汇利系列(请选择)”一项中选定了“保本型汇利投资账户”,并向理财经理强调只购买保本型产品。

    2007年1月至2008年年中,徐女士先后购买了渣打银行7款理财产品,累计金额26万美元,但是截至今年年初,除了两款到期赎回的产品略有收益外,其余全部亏损,累计亏损金额近40万元。让徐女士不明白的是“每次都是产品快到期的时候,银行通知这款产品亏得严重,建议一定要转换成其他产品,而此前银行在每月的对账单中丝毫不提盈亏情况。”

    2007年5月徐女士花费了3.8万美元购买了渣打银行保本理财产品ILI 200710,产品期限为30个月,按照合同应该是2009年下半年到期,但是到了2007年7月份,银行打电话给徐女士,建议其转换成QDII200711,理由是后者产品紧俏,收益高,但银行理财经理并未告知这款产品不保本。

    同样的情况在QDII200704和QDSN08023E这两款产品中也依旧上演。在两款产品快到期时,银行致电徐女士告知,产品严重亏损,如果不及时转换可能连本金都没有了,因为害怕损失惨重,在银行的“建议”下,徐女士不得不按照银行的安排将两只产品分别转换成QDII200704D和QDSN08023EC。

    不幸的是,转换后的三只产品并没有像银行说的那样“获得高收益”,截至今年年初三只产品全部亏损过半。

    产品货不对版疑似未报备

    更多疑问在徐女士心中盘旋。今年年初徐女士在查看亏损产品信息时,意外发现QDSN08023E(美林一年期澳元环球农业股票挂钩可转换结构性票据)转换成的QDSN08023EC(美林三年期澳元股票挂钩非保本结构性凭证)产品可能存在银行未向银监局报备就销售的情况。

    2008年5月徐女士花了3.3万元澳元购买了渣打银行的QDSN08023E,原本定于2009年5月到期,但是到期前,银行却劝诱其转换成QDSN08023EC。徐女士在查阅公开资料时发现QDSN08023EC原本挂钩三个股票产品现在已不是组合性投资产品,全部转成单独的ADM股票。但是银行对于产品投资标的和信息的变更却没有给予投资人任何提示和通知。

    “我没有在银监局查到这款产品的信息,考虑到产品挂钩股票的变更,这款产品可能没有向银监局备案便拿出来销售了。”徐女士说。

    对此,渣打银行的说法是,实际上这是一个系列下的多个子产品,在银监局只是备案了这个系列,其子产品如具体延续到A、B、C则不需要再次备案,但是这一解释没有得到江苏银监局的确认,江苏银监局办公室仅表示“每个产品不同,需要依据具体的情况来判断”。

    昨日,徐女士向《金证券》出示的最新账单显示,该产品目前的亏损幅度已经达到42%。

    诱人宣传单或存严重误导

    徐女士多次反映,渣打银行推荐理财产品时,提供的主要依据是宣传单页,而宣传单页上的内容很容易对投资者产生误导。以其购买的QDII200704为例,2007年7月,徐女士购买了5万美元的QDII200704,期限1年半,即2009年2月到期。但是快到期时,渣打通知徐女士,“建议”转换成到期非保本凭证,“没有给予任何理由,只叫去签字”,徐女士回忆说。但是转换后的产品到了2009年12月快到期的时候,银行又再次通知徐女士,“建议”转换成QDII200704D,这次的理由是“亏损严重,必须要转”,然而到了今年1月份,该产品最终到期后,徐女士累计亏损了2.36万美元。

    而按照渣打银行提供的QDII200704宣传单页,明确显示如果产品提前终止,提前终止的最佳情形将可获得“季度收益率6.0%,年化收益率48.0%”;提前终止的一般情形下,该产品的“年化收益率也可以达到36%”。如果发生转换事件,挂钩股票表现良好,到期时10万美元的理财本金可获得21220美元收益;如果挂钩股票表现不佳,到期时10万美元理财本金最多亏损17670美元。如果按照这一标准,即便是经历了2次产品转换,5万元的本金亏损程度也仅在八九千美元,而不是2.36万美元。

    渣打银行反复强调这一产品购买于2007年,遭遇到金融危机影响所以才会大幅亏损,而对于亏损额度与宣传不一致的情况,渣打银行只表示需要向产品部门询问后才可回复。

    明明亏损每月账单仍无恙

    撇开亏损不谈,让徐女士无法接受的是渣打银行的信息披露和服务态度:一是在2009年之前渣打银行给予投资者的月结单均没有盈亏一项,也就是不披露亏损情况,让投资者错误认为产品没有亏;二是徐女士在渣打银行投资5年,竟然更换了4任理财经理,而渣打从未主动通知徐女士更换情况,新上任的理财经理从不主动联系徐女士通知理财产品事宜,“每年只有变更产品需要签字的时候才会给我一个电话。”徐女士说。

    对于月结单的信息披露情况,《金证券》记者查阅渣打银行2007年-2009年初寄来的所有代客理财计划月结单后看到,让她亏损严重的“美林聚焦亚洲结构性投资(QDII200711)”清楚地写明“结束日结余37387.10美元”,也就是当初购买时扣除手续费后的投入本金。

    记者还看到,在徐女士留存的渣打银行给其寄送的2008年2月至2009年2月对账单中,产品结余金额均显示为本金,这些对账单让徐女士误以为产品没有任何亏损。

    截至2008年12月,外资银行63款QDII理财产品均跌破净值,亏损超过50%的有13款。渣打银行当时运行的49款QDII产品全部亏损,亏损50%以上的有10款。“如果渣打银行能够如实反映盈亏状况,投资者也会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等判断是否需要及时赎回,但渣打向我提供的账单中,没有提示亏损信息。”徐女士认为,渣打银行此举明显存在欺诈行为。

    两年后补签“风险提示”

    明明与渣打银行签订了“保本型汇利投资账户”协议,明明在销售产品时未尽到充分揭示风险的应有义务,但在发生大幅亏损后,渣打银行却通知徐女士去签订“认购申请书善意提醒”。先上车再补票,弥补整个操作环节上的重要漏洞。

    《金证券》记者注意到,渣打银行通知徐女士签订的这份“善意提醒”,就是给客户签的“风险提示书”。记者看到,提醒书中“本人已经阅读产品说明书中的风险提示,充分了解并清楚知晓本产品的风险,愿意承担相关风险”的字句下面,徐女士手抄了一份一样的字句。

    这份风险提示书的签署日期为2009年12月,距离徐女士购买渣打银行第一款股票挂钩型产品的时间已相差24个月。

-
相关链接

上一篇:沪深交易所发退市新规 逼退不死鸟和垃圾股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