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第一季,汇丰新兴市场指数从去年第四季的52.4升至53.4。面对其他市场更为恶化的市况,新兴经济体显现出其相对的免疫力。 有看法认为,与欧元区的经济联系(不论透过贸易或资金流动)会拖累新兴市场。事实证明,这种担心基本上是杞人忧天。目前,欧元区尚游走于衰退边缘(其部分成员国的经济甚至已陷入萎缩),而新兴经济体的状况已温和改善,纵然整体实力尚未能与美国并驾齐驱。 虽然“新兴市场指数”(EMI)连续两季上升,但数值仍处于较低水平,说明经济运行尚未回到正轨。当中部分原因是中国的指数进一步放缓。若剔除2008年末及2009年初的数据(当时雷曼事件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经济骤然下滑),中国制造业在最近一季的表现可谓本项调查(始于2004年)历来最弱。 无疑,中国制造业表现疲弱,部分原因是出口前景继续恶化。2012年初,中国新出口订单大幅下跌,降速为12季以来最显著。不过,中国经济放缓,不能简而概之为出口问题。在去年大部分时间里,新订单整体表现一直偏弱。延至今年首季,新订单总量仍维持弱势。中国内需疲软很大程度与此前持续上调银行存准率有关。这是一种通过“量化紧缩”抑制通胀压力的调控手段。 由于采取了量化紧缩政策及其它非常规措施(如增设限制量化紧缩过后政策转向促增长资金流入的管制措施),新兴市场的通胀压力普遍得到缓解。虽然2012年初油价回升,但尚无迹象显示新兴市场的通胀受到重大影响。相比抗通胀,决策者如今更关注的是促增长。 最新EMI调查指数与上述政策转向相吻合,惟有少数例外。在印度,尽管通胀压力已从去年初的顶峰回落,但仍居高不下;在土耳其,产出价格升幅收窄,然而,投入价格则涨幅高企。在西方国家未来数年将维持低利率的前景下,新兴市场决策者必须时刻关注“热钱”流入,以防对本土物价的稳定性造成威胁。 然而,上述问题尚不足虑。与发达国家相比,新兴经济体享有不少优势,至少从经济增长方面而言如是。许多新兴经济体的人均收入仍远低于发达国家,经济上要赶上发达国家尚需时日。这意味着,依靠持续的城市化进程,加上生产力随全球融资渠道的改善而上升,新兴经济体的增速应该会继续大幅领先于西方国家。 此外,新兴经济体在政策方面还享有更大灵活性。目前,美国和欧洲已降息至接近零利率水平(与日本当年的情形相仿);与此相反,新兴经济体仍有很多“法宝”尚未使用,包括减息、降低存准率,甚至如有必要,可以启动财政刺激措施。 但总体而言,新兴经济体仍需在促增长与抗通胀之间力争平衡,在化解增长不足的同时,还要防范通胀过高的风险(最好能防患于未然)。大宗商品价格上升,最终有可能加剧通胀,并同时引致更令人忧虑的收入不均。这意味着,为解决增长乏力而实施的任何刺激措施,其规模都将会比2009年温和得多。结果之一可能是:中国经济将出现2001年以来的最低增速。 尽管短期内尚处于周期性弱势,但新兴市场的前景仍然令人鼓舞。发达国家的经济冰冻三尺之际,新兴市场正蓄势待发,力争提高在全球经济实力榜的排行。我们预计,到2050年,世界三大经济体可能变成是中国、美国和印度,还有其它如巴西、墨西哥等新兴经济体亦将跻身十大之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