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市场专题广告> 新闻图片报道大赛活动> 2011年专题> 青岛银行业百年发展之路> 新闻 > 正文

拾回旧梦 探寻青岛百年银行业的沧桑与笑容(上)

来源:交运集团青岛国际旅游集散中心 刘增平  2011-03-28 09:49:32

    在春寒料峭的季节里,我们拉开了青岛建置120周年活动。青岛每一步变迁,都有着无声的记载,并以特有的记忆符号与其他城市区别开来,漫步其间,依稀感觉到了老青岛深邃的思想之光。

    拾回旧梦,探寻青岛百年银行业的沧桑与笑容,从钱庄到外资银行的侵入、华资银行的诞生,透析着老青岛金融业发展。银行背后的柜台,犹如一张无尽的网,面对金钱之诱,钞票成了老青岛舞台上一张面具,在荒谬中演绎不同的冷暖,形成了动荡岁月的灵光,可以说,老青岛银行业与这座刚刚开埠的城市一起,见证了青岛百年经济脉动。

    寻找城市历史发展轨迹,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基于此,通过青岛新闻网提供的平台,对青岛百年银行业发展做一些浮光掠影的回眸,旨在渲染老青岛的情愫。时间带走的是浮华和庸俗,留下来的却是从容和气度。青岛地区最早的货币,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节墨之法化”刀币。德国侵占青岛前,青岛的币制和全国一样,采用银钱平等本位,大额用银,小额用钱;官定比价为白银1两合制钱1000枚。此外.银元与银两双轨并存,成为货币主体。青岛最早的官办银行,应为1905年山东官银号在青岛设立的分号。

    德华银行旧址

    德华银行---一只鹰盘踞在曾经的胶澳

    1909年1O月,德华银行青岛分行发行5分和1O分的镍币---“大德国宝”。同时禁止中国和香港发行的2角、1角和5分的小银元在青岛流通。德国殖民当局规定,在青岛和胶济铁路,必须使用德华银行的纸币及镍币买车票、交运费、完粮税。1914年1 1月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德华银行停业,所发货币由中国政府收兑。

    横滨银行票据

    日本银行在青岛的掠夺

    横滨银行总行于1913年11月设立青岛办事处,地址在所泽町(堂邑路), 1914年11月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曾在青岛及胶济铁路沿线发行“出兵青岛时期军用票”,票面有1 O钱(1角)、20钱(2角)、50钱(5角)三种面额,以100钱为1元,强迫中国人使用。

    朝鲜银行票据

    朝鲜银行——日本人的傀儡

    朝鲜银行青岛支行于1917年10月在青岛堂邑路设支店,1O月发行1O钱、20钱、50钱、1元、5元、 1 0元、100元7种面额的金券,流通额在1OO一200万元之间。日本殖民当局在强制使用日钞的同时,还规定凡向官厅及税费机关缴款者,原定银价如以日钞折合缴纳,给予优惠。日本投降后,该店被中央银行青岛分行接收。

    大清银行发行的钱币

    中国银行青岛分行---老牌的金融机构,佯装着一股“大清”的满族气息

    大清银行(原名大清户部银行)总行于1905年8月在北京成立,是中国最早的中央银行,享有铸造货币、发行纸币、代理国库等特权。大清银行青岛分号是清政府在青岛最早设立的国资银行分支机构。1909年9月21日开业,隶属济南分行,行址在中山路152号。 民国建立后,南京临时政府应大清银行商股联合会请求,对大清银行实行清理,中国银行于1912年2月5日在上海开业,同年8月1日在北京成立总行;大清银行青岛分号于1913年5月15日改组为中国银行青岛分号,隶属山东分行。

-

相关阅读
相关链接

上一篇:拾回旧梦 探寻青岛百年银行业的沧桑与笑容(中)